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区域经济学专场专题五十一、专题五十三、专题五十五讨论会于2012年12月9日上午8:30—10:00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理综楼举行。
专题五十一讨论会的主持人是山东大学的陈琳老师。共有2位作者对其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报告。
第一篇论文的报告者是湖南大学的韩峰博士,报告的题目是《中国城市的要素供给和市场潜力分布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者根据传统的马歇尔聚集经济外部性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的综合框架分析了城市经济分布和增长的传导机制,并用近十年来的城市数据检验了文章提出的模型。最后研究结论认为,研发支出、专业人才密度、中间服务可得性和国内国际市场潜力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而专业化劳动力的聚集却对相邻城市经济发展有抑制作用。
评论人陈琳老师认为该论文非常严谨,写作一丝不苟。同时,陈老师根据自己在国外的直观感受,提出了作者对于城市到最近口岸距离的测度是否存在主观性的疑惑,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座的其他学者也各抒己见,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第二篇论文的报告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周晓津博士,报告的题目是《中国城市地铁建设准入标准研究》。近年来,全国有16个城市正在规划建设地铁线路,不少城市呼吁国务院降低地铁建设准入标准。针对该热点问题,周博士在构建地铁网络客运增长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了中国城市建设地铁的准入标准。他认为,三线路环形正交地铁网络具有客运效率高、每单位投资收益少的特点。
评论人陈琳老师认为,济南也正面临建设地铁或轻轨的选择性问题,作者很好地结合了当今的热点问题,提出的观点对济南的地铁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在座的柯善咨老师认为,文章中对于一个城市手机用户的测算标准值得商榷。
专题五十三讨论会的主持人兼评论人是济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葛金田教授。共有3位作者对其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报告。
首先进行报告的是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颜银根博士,报告的论文题目是《城市群与产业空间分布——基于新经济地理学与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研究》。该文在新经济地理学“自由资本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含有异质性企业的三地区模型,提出城市群的形成能够增加内部城市产业份额的假说。文中采用 1998-2008 年全国 28省份以及2000-2006 年全国五省一市77地级市面板数据,进行不同尺度上的实证研究,结果都表明这一假说成立。相比较而言,珠三角、长三角、山东半岛以及辽中南城市群对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较为明显。
在场学者积极提问,交流热烈。评论人葛金田说到,中国上个世纪90年代主要是以东部沿海特区等城市为代表,由点带动全国的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则主要是以区域联动带动经济的发展。本文选题很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他指出,第一,可以用更微观的产业数据进行论证;第二,文中涉及产业空间分布的论述不够充实,并不完全切换论文题目,有待商榷。
第二位进行报告的是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的邓博文博士,他论文的题目是《土地财政与企业家精神——基于中国地级市城市土地出让数据的实证分析》。该文以研究土地财政是否抑制了企业家精神为目标,使用1999-2009年全国286 个地级市城市面板数据,实证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对工业企业生产活动规模有较小的正向影响,而对企业效率和城市创新无甚促进作用。在长期内,土地财政可能抑制企业家精神。
现场有学者提出,熊彼特式的企业家精神强调的是创新能力,可是文中选取的四个指标(如企业规模,利润率等)代表企业家的精神,并没有充分体现出企业家的创新能力。
评论人葛金田认为该文选题新颖,具有开创性。他同意在场学者关于文中选择的四个指标没有充分体现企业家创新能力的观点,认为其有待改善。
第三个进行报告的是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的蔡正喆研究生,报告的论文题目是《自我选择还是集聚经济——来自中国纺织业企业层面的微观证据》。产业集聚地区的企业与非集聚地区的企业相比有着更高的平均生产率,对于这一经济事实有两种解释,即基于外部性而产生的“集聚经济效应”和基于基于异质性企业的“自我选择效应”。基于纺织业相关数据,实证研究证明,在该行业内有且仅有自我选择效应在发挥作用,并且不依赖于模型中对集聚外部性具体作用机制的设定。最后作者提出政策建议,认为有必要对地方政府互相攀比的“人工造群” 现象进行适度干预,从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布局,协调区域产业转移与地方产业升级,以真正实现区域发展差距的缩小。
评论人葛金田认为本文选题很好,分析细致。他建议除了分析纺织行业之外,是否应该去尝试检验其他行业,尤其是资本密集型行业。这样可以使文章论证更加可靠。
专题五十五讨论会的主持人兼评论人是西南民族大学的郑长德老师和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的邓玉萍博士。共有3位论文作者对其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报告。
首先进行报告的是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的邓玉萍博士,论文题目是《外商直接投资与资源环境绩效---基于地方政府竞争的经验研究》。论文基于地方政府竞争的视角,利用1998-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和探索性空间数据方法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间的空间策略性互动竞争对FDI资源环境绩效的影响,估计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和政治晋升激励下,FDI对资源环境绩效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它在地区内和地区间的溢出效应,而且还取决于本地及邻近辖区的财政支出水平。探索性空间数据分组检验的估计结果进一步显示在空间策略性互动竞争下,FDI在地区间的环境溢出效应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梯度特征,并且地区间的环境溢出效应明显大于地区内的溢出效应;而不同集聚区内的策略性竞争行为对FDI的资源环境绩效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在FDI高值集聚区内,邻近辖区的引资支出显著降低了本地的资源环境绩效;而在低值集聚区内,邻近辖区的引资支出对本地资源环境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
评论人郑长德老师认为本文选题十分有意义,方法也比较先进。但同时他也提出由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存在差异,环境门槛不同,如果把东部地区各个县之间的差异作为研究对象会使结果更具有说服力。此外,他主要就 “门槛效应”的解释进行了提问,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第二位论文报告者是日本东北大学经济学院的徐航天博士,论文题目是《Highway Placement and Industrial Performance in Peripheral Regions Evidence From China's County Level Data》。论文主要研究了高速公路建设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特别是高速公路对小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徐航天博士主要应用了两种研究方法:工具变量方法与拟实验方法。在实证策略方面,他应用了“倾向值匹配”的方法,以缓解“自我选择”问题。此外,他还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得出主要结论:高速公路的修建有利于大城市的经济发展。但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实验结果则存在差异,在部分地区甚至会出现高速公路阻碍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现象。
评论人郑长德老师认为文章的研究成果和人们直观感觉相吻合。他还结合自己家乡因高速公路的修建给当地居民带来不便,当地居民向政府施压,最终迫使政府另修新路的例子说明高速公路的修建需要兼顾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福利。
第三位论文报告者是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的谭余夏,论文题目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地理》。论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下讨论了金融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其通过知识溢出效应影响其自身创造成本从而影响其在空间上的成长,空间上的成长差异影响其在空间上的分布,进而讨论金融资源的这种区域成长差异及其导致的区域分布差异给区域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以及对区域间收入差异和福利差异的影响。
评论人邓玉萍老师认为论文选题新颖,讨论了内生增长理论与金融经济学;文章主要讨论了金融发展对福利的影响,不过从取题上看,文章题目可以更具体准确一些。另外,文章中一些专业术语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经济学解释,文章需要更注重细节方面,要更严谨。文章当中关于集聚的部分可以增加一些理论支撑。
稿件来源: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