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学术会议 >> 会议信息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
2019年国际贸易与区域科…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可…
2019京津冀协同发展参事…
"2013年(第二届)国际经…
第十三届中国经济学年会…
【北京论坛2013】城镇化…
【北京论坛2013】城镇化…
【北京论坛2013】城镇化…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新春论坛:学者畅议“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网站 点击数:2608 更新时间:2014-2-21 9:53:22
新春论坛:学者畅议“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2014.02.16

      本网讯   2014年2月15日,以“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国土区域城市经济学家新春论坛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主办,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和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联合主办。

      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刘燕华,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经济研究所所长、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孙久文以及来自五个学会的专家、学者60余人出席。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员柳忠勤做开场致词,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主持专家发言。

      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为我国实现“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一、如何理解“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被写入会议文件之中。于是“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立即引发社会各界的讨论,借着这次新春论坛,学者们也在学习领会中央的文件精神,大家比较一致认为,新型城镇化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不宜走传统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也要尊重自然,对自然规律怀有敬畏之心。

       1、“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内涵是什么?有哪些中国特色之处?

       天津滨海综合研究院院长郝寿义教授对中央文件的这句话做了精辟又简短的诠释,中国新型城镇化要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也要有文化,讲特色。有些学者更愿意用心去体会这句话背后的“新意”,如,北京师范大学周尚意教授更是聚焦在“乡愁”二字,她尝试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对“乡愁”进行解构,于是她先用余光中《乡愁》做铺垫来展开,然后阐述了自己个人的看法。在她看来,“乡愁”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可以透过乡村以及城市等更大的空间尺度范围内进行视角转换,并产生联系,使之升华,最终提高价值观的高度。

       2、中央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要提出“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因专业背景不同,也有各自的学术主张。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长金碚研究员认为,边际效用递减的经济学规律能够为这个问题提供一种较好的解释。当经济发展初期,人们为了生存而努力追求物质,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物质变得充足了,其重要性自然就下降了,然而有一些稀缺的东西或者原来很多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被消耗掉的东西却变得弥足珍贵,如,好山好水、空气质量,等等。所以,今天,山水和乡愁是稀缺的东西,显得越来越重要。于是,在这个时候,中央把这个想法写入文件是适应时代的趋势,也是满足群众的需求。

      当然,也有学者从城市规划思想的视角对“田园城市”的来龙去脉进行梳理,从中试图寻找“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源头线索,以便于古今对照。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梁本凡研究员认为,“田园城市”思想虽不是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最早提出来的,在他之前,中西方相关著述早有记载,但他提出的“田园城市”影响最广、最长,在城市规划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梁本凡研究员认为,山水田园城市背后隐藏着丰富的社会属性,主要包括:一是以人为本;二是这种构想本身是城乡一体、生产生活一体,是一种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效益一体发展的模式;三是这种构想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种重要途径。正是由于这种社会属性的存在,所以,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山水田园城市既有制度基础,又符合时代要求。同时,根据当下城市发展问题,他特别提醒到,既要做好精细开发,又要尊重自然环境特色和城市发展的自身机理。

      其实,“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之所以被中央文件提出来,很明显是形势所迫之举,退而言之,中国很多城市已经到了“望不见山水,记不住乡愁”的地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蔡红教授也深切感受到,除了丽江等少数旅游城市之外,在其它城市已难觅到“山水如画”的风景。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研究员点出了其中要害之处,出现这种情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国资源补偿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导致资源输出地无法获得相应的补偿;另一方面,我国对生态、耕地、农村等领域缺少必要保护。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院长王敬民也强调了保护农村田园风貌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过,在形式可以创新,如,实施“智慧三农”工程,用信息化技术改变农村生产生活的形式。在这一点上,梁本凡研究员也有相同的感触,在他眼中的“山水田园城市”应该是自然元素和现代科技元素的有选择性结合。

      3、如何使“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美好景象能够早日实现?

      问题的关键在就是要落实到下一步政府如何去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巡视员谢扬研究员认为,短短三两句话其实已经释放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理念,应将这个理念置于城市与产业融合发展之中,当然,实现这个美好愿景要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研究员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城市建设要生态化,要讲究天人合一,有山有水,规划建设更多的绿地、公园等生态空间,确保生态空间的底线。第二,防范城市无序蔓延,不能一味就要吞噬或消灭乡村。换言之,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要尊重城乡发展差异、特色,要设立城市边界,让乡村保持青山绿水的田园风光。第三,要建立长效机制,特别是生态补偿机制、资源补偿机制、耕地补偿机制等,切实保护生态、保护耕地、保护农业和保护农村。

       二、城乡一体化不等于“城乡一样化”

      城乡一体化是“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暗含的政策取向所在。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稳妥、科学、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关系城镇化质量全面提升的关键,也是扩大内需的主要突破口。

      1、如何理解“城乡一体化”?

      针对当前社会各界对城乡一体化的各种误解,许多学者也提出了真知灼见的想法。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长金碚研究员认为,中央现在强调的“城乡一体化”并不是城乡一样化,城乡在产业发展、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组织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的差异,如果不加以保留,许多原本稀缺而有价值的东西可能就流失了。同时,他也指出,由于人们判断一个东西的价值标准随时间在变化的,地方政府要有远见,但不能过度规划,要尊重自然,尊重当地发展条件,保留地方自我成长的轨迹。进一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张强教授对城乡一体化做了进一步的概念剖析,他认为,这里头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为,城乡一体化是目标,城镇化是路径;第二层含义是,城镇化容易让人划掉“乡村”,但城乡一体化也要在“乡”字下功夫。他指出,当前阶段之所以要强调“城乡一体化”,本质上就是要消除城乡差距,更确切地讲,就是消除由于制度差别带来的各种水平差距,而我们应该保留城乡景观的差别、文化的差别和观念的差别。同样,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研究员也呼吁要重视城镇化的生态文明建设,并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不能利用“城乡一体化”的幌子在城市或农村搞大拆大建。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院长王敬民先生也认为,无论是新型城镇化还是新农村建设,都应该做好城乡统筹,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城乡共赢,同时不能用建设城市的思路去搞新农村建设。
      2、如何促进城乡一体化?

      应该说,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对这个问题有了比较成熟的想法,但与会专家也创新性提出自己的见解。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张强教授就认为,当前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改变人随地转、多环联动的模式,即,人随地转,土地、户籍、服务和社区转型的联动模式。于是他提出了三点针对性建议:第一,加强小城镇建设;第二,重新界定“城市”和“乡村”的概念和范围;第三,在法律上尽快承认集体土地直接用于建设城镇的合法性。南开大学安虎森教授认为,农民工进城落户,同时分享农村自家承包地经营权流转的收益,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提高农业生产率,使外出农民工从中获得更高的转让收益。

      三、特大城市遭受“城市病”之痛

      目前,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正在进入城市病的集中爆发时期,交通拥堵、雾霾不断、水资源严重短缺等问题比较突出,“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可谓是这些城市解决“城市病”的目标所在。围绕着特大城市“城市病”问题,许多从事城市研究的学者也纷纷发表个人学术观点。

      1、北京为何出现“城市病”?

      许多学者对北京“城市病”问题感同身受,但也为这个问题复杂性而产生困惑。但也有学者经过长期调研和国内外经验比较,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发现。如,北京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研究员针对北京市出现城市病原因进行“把脉”,他认为,北京市之所以出现“城市病”,有三大原因:一是人口过快增长造成比较突出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特别是,非北京户籍的外来人口增长非常快,他们主要从事批复零售、制造业、住宿餐饮和建筑业,流动性大,业态相对低端,容易引发一系列突出的经济社会问题。二是城市单中心空间结构长期没有被打破。这不仅表现为北京市过去或现在规划建设的副中心太多、距离主城太近,同时,地铁建设长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发展过于缓慢。三是体制机制障碍是深层次的根本原因,分税制体制和行政体制问题表现最为突出。俗话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北京等特大城市遭受的城市病问题,天津滨海新区综合发展研究院院长郝寿义教授从另一个视角发表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北京城市功能太多,包括全国的行政中心、教育中心、金融行政总部、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这么多城市功能几乎是美国的华盛顿、波士顿、纽约、洛杉矶、硅谷等城市的功能“叠加”,超负荷承载城市功能,容易患上“城市病”。他指出,政府主导城镇化模式和体现官员意志的扩张性规划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2、治理“城市病”的方子有哪些?

      其实,东京、纽约、伦敦、巴黎等国外特大城市发展经验可以为北京等城市治理“城市病”提供借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研究员对症开出了自己的“药方”,他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要从调控经济入手严格遏制人口过快增长,适当调低经济增长速度,用低速、高质的经济增长换取人口集聚速度减缓。二是推进空间优化调整,疏堵结合,引导重心外移,城市副中心开发要有优先次序,不宜过多,分阶段建设,同时注意与城市主城保持适度距离。三是加强轨道交通体系建设,“加密”地铁网络,补上城际轨道交通的“短板”。四是跳出北京,从京津冀范围内统筹谋划首都的功能。此外,天津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院长郝寿义教授则认为,“城市去功能化”是治理城市病的上乘之策。

      三、绿色国土与区域发展

      当然,早日实现“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愿景,离不开区域乃至全国层面统筹协调。有一些学者从宏观战略视角呼吁国家重视绿色国土战略以及尽早谋划中国区域发展格局。长期以来,我国只重视国土开发,却忽视了绿色国土规划整治,致使国土空间被无序、低效、高强度开发。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巡视员谢扬研究员结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精神,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他认为,我们应该看到都市圈今后将成为城镇化的主要空间形态,绿色低碳、河流整治、区域一体化等趋势表现比较明显,因此,国家应尽快启动编制《全国国土开发整治规划》,并相应修编《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在提高人口和产业活动承载能力的同时,也要有效减少“三废”排放,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批绿色的净土。

      另一方面,针对中国区域经济格局走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研究员通过长期的经验观察,也发表了个人的观点。她提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宏观经济环境有几个方面会发生转折性变化,如,经济增速放缓、第二产业下降、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滑和用工成本上升。同时,她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形势有以下方面值得关注:一是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动向。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相对较快;而东部地区经济增速有所放慢,但这种态势正在中西部资源富集地区传导,并最终影响到整个区域经济格局。二是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中国区域分工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实现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的衔接问题。三是人口流动随着区域格局调整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论坛名家云集,观点新颖,思想碰撞,气氛浓烈,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次“简朴的邀约,思想的盛宴”。 

      论坛结束时,中国国土书画院执行院长乔惠民、副院长王殿奎,著名书法家柳国庆、高宝玉为大家献上书法作品,把论坛气氛推上了高潮。                                              (叶振宇、杨巧英文/  张红岩/图)

文章录入:rrec    责任编辑:rrec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