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由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办的“2011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大学国际会议厅召开。
中央相关部门领导,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张东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省教育厅巡视员罗远芳,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胜今,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深圳市社科院院长吴忠,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副书记陶一桃,副校长李凤亮等出席了会议,著名学者高放、胡培兆、黄亚生、蔡继明、杨瑞龙等100多位来自美国、日本、英国、非洲、香港等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和经济特区的专家学者,深圳大学400多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的开幕式、大会主题演讲和分组研讨。
在开幕式上,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教授作为主持人介绍了各位来宾。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教授致欢迎辞,他介绍了深圳大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经济特区理论及应用研究,表示对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的研讨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在致辞中指出,深圳是中国最早创办的经济特区,深圳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经济特区研究的高校之一。在深圳、在深圳大学举办这次论坛,有利于我们继往开来,促使我们所在的城市发展、所从事的研究拓展,更加注重内涵,更加注重特色,更加注重质量,开创经济特区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的新局面和新境界。
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张东刚教授在致辞中,首先肯定了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10年来的贡献,该基地坚守着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在中国经济特区问题研究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并表示,关于“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的探讨更体现了其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学者的使命感,那就是通过特区探索中国社会由普遍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通过特区研究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路径。
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省教育厅巡视员罗远芳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她回顾了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10年来的发展,并相信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能够坚守学术传统、践行学术使命,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为深圳大学乃至全省理论经济学的发展,为促进广东省社会科学的繁荣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央相关部门领导在致辞中高度肯定深圳大学的经济特区研究,认为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作为中国唯一研究经济特区问题的学术机构已引起中央相关部门的关注与重视。可以说,中国经济特区中心在有关特区问题的研究上不仅在全国走在了前列,而且还具有相当的理论影响。
吉林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王胜今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认为中国经济特区建立已经30多年,经济特区在中国的发展,从点到面,成为中国区域社会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式和途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召开“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研讨“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大会主题演讲中,中国人民大学高放教授作了题为“认清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发展”的演讲,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胡培兆教授作了题为“创新与保守都是效益”的演讲,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吴忠作了题为“建设文化强国的特区使命”的演讲,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教授作了题为“不能以发展取代改革”的演讲,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黄亚生教授作了题为“中国模式有多独特?”的演讲,非洲柯加发展公司执行主席Paul Jourdan作了“新南非的经济特区发展”的演讲。
此外,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港澳研究中心主任尤安山,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教授,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李琨研究员,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贺京同,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院长李胜兰教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教授主持,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冯邦彦教授,厦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产办主任林起,中共汕头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研室主任吴启煌,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经贸学院副院长田秋生教授。日本熊本学园大学经济系金荣绿教授、助理教授浪本浩志,埃塞俄比亚驻广州总领事G. Michael G. Tsadik,澳大利亚驻广州总领事馆政策研究主任Warwick Clark等专家学者,分别参加了分组讨论,就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研究的相关议题展开充分探讨交流。
出席本届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的代表们达成的共识是,无论改革开放、体制转型还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说到底都是深刻的社会制度变迁。经济特区是中国制度变迁的突破口。创办经济特区作为强制性制度安排,打破了传统体制下导致普遍贫穷的一般均衡,使非均衡发展的社会变革成为中国社会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最佳路径选择。创办经济特区开启了中国社会通往科学发展的道路。以深圳为典型代表的中国经济特区曲折而成绩卓越的改革开放的实践,揭示了一条实现现代化的有特色的中国道路产生的路径与主要特征。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