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一个小城镇崛起为北京规划的一个卫星城的14年之后,通州仍然缺少好学校、医院和娱乐设施。
通州本来是为居住在人满为患的北京市中心的民众而建的,但现在这些人中几乎没有人住在那里。
相反,成千上万名年轻人、中等收入者和来自中国较贫穷地区的蓝领外来人员搬了进去,苦苦应对缺少娱乐设施并且每天要乘坐汽车穿过拥堵不堪的公路进入北京的状况。而今,北京的人口已接近澳大利亚的总人口。
通州和首都其他的卫星城远远没有成为解决北京激增人口的住宅问题的灵丹妙药,反而为规划者们制造了新的难题。
一直住在通州区的52岁的王先生说:“每个从北京城内搬过来的人都感到后悔。”
他说:“人们信不过这里的教育和医疗服务,这个地区也没有足够的商业。他们在通州没法开展真正的事业,所以10个人中就有8个仍然在城内上班。”
王的抱怨凸显了北京乃至全国各地城市规划者的困境。
北京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过去10年间它的人口膨胀了1000万左右。这折射了世界范围内的一个趋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在2010年3月的一份报告中说,1950年,大约7.3亿人居住在城市。到了2009年,这个数字接近35亿,40年后将达到64亿。报告说,到了2025年,全球将有29座大城市的人口超过1000万,其中绝大多数是在发展中国家。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说,中国数量众多的农村流动人口增加了大城市的人口,可能会“给发展带来负面后果”。
在中国城市化政策方面发挥主要作用的杨伟民22日在清华大学的一个论坛上说,大城市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中小城市缺少足够的工业来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
他说:“因此,人人都去北京、上海和广州这样的城市,这就带来了问题。”人口的涌入加剧了公共服务、教育、医疗保健和居住条件的不均等。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大城市问题专家杰弗里·约翰逊在邮件中发表评论说:“尽管北京(创建卫星城的)意图是为了打造新的独立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但大多数卫星城仍然在经济上依赖北京,仅是变成郊外住宅区。
约翰逊说,需要在离市中心足够远的地方发展卫星城,以鼓励独立和减少通勤。但眼下,这一切并未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