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都市圈再建 山西“北引擎”之考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点击数1601 更新时间:2012-4-22 10:12:12 文章录入:zhangtinglin 责任编辑:zhangtinglin

据山西统计网资料显示,区域经济集团化,特别是大都市圈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此过程中,我国大都市圈逐渐兴起,并成为现今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长三角大都市圈、珠三角大都市圈等已成为领跑我国经济的先锋队,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山西自认为经济发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都市圈作用不突出。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日前走进太原,求证这里提出的“太原都市圈”发展思路。中心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从根本上决定着区域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和水平。加快“太原都市圈”建设,除了举全省之力加快太原发展、强化中心城市地位,更要突破一城、一隅的狭念,大力推进产业聚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整个都市圈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山西省会太原市致力于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大都市,挖掘自身在国家中部地区崛起中“北引擎”的价值作用。这能否有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迈出实质性步伐的战略?太原能否具备对全省乃至周边区域中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这个“圈”的建设与促进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这些都成为此次记者求解的命题。

  

  谁是“太原圈”?

  在太原,记者看到了该省前不久推出的《山西城镇化推进战略研究》。记者了解到,根据辖县(市、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设计中将“太原都市圈”划分为太原都市区(核心层)和太原都市圈(辐射层)两个圈层,涉及太原、晋中、吕梁、阳泉、忻州五市的市域范围。

  据介绍,“太原都市圈”的核心层包括太原市6城区(小店、迎泽、杏花岭、尖草坪、万柏林、晋源)、晋中市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和古交市11个县、市、区。截至2009年底,都市区总人口405.83万,占全省11.8%,其中城镇人口328.84万,占全省的20.8%;国土面积8299平方公里,占全省的5.3%;耕地面积1652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1%;地区生产总值1667.5亿元,占全省的22.6%;财政总收入295.62亿元,占全省的1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4.72亿元,占全省的1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0.38亿元,占全省的1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7.28亿元,占全省的28%。粗钢产量占全省的31.8%;水泥产量占全省的22.6%;钢材产量占全省的36.6%

  记者注意到,设计中的“太原都市圈”辐射层包括太原市6城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忻州市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市;阳泉市城区、矿区、郊区、盂县、平定县;晋中市榆次区、太谷县、祁县、平遥县、介休市、寿阳县、灵石县;吕梁市离石区、柳林县、中阳县、交城县、文水县、汾阳市、孝义市共32个县、市、区。

  谈到“太原都市圈”的发展定位,山西省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坚持把‘太原都市圈’放在全国、中部崛起和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中来谋划和审视,我们会充分发挥承东启西的优势,依托京津冀经济圈和黄河中游经济区,加快产业转型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增强对周边的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把太原都市圈建设成国家新能源建设服务中心、世界不锈钢和镁合金深加工基地、世界级煤机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与技术创新基地,华北和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散中心”。由此可见,志在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北引擎”的“太原圈”,志在倚重并继续提升开放程度、发展活力、核心竞争力的城市群战略凸显――这里最可能成就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引擎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区。

  

  “太原圈”何处去?

  太原市规划部门的专家告诉记者:“‘太原都市圈’的概念不至空泛的前提,是必须统筹考虑圈内的产业支撑、环境的承载能力等各个要素,加快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协调发展和资源型经济全面转型,着力构筑多元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发展。”

  按照这个设想,都市圈核心层到2015年总人口将达到44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38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6%以上。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00亿元,年均增长16%,占到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四分天下有其一”。财政总收入达到700亿元,年均增长18%,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20%以上。“这些指标到2020年会有更大的变化,比如总人口达到480万人,城镇人口到时就是440万人了,城镇化率更要达到92%左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600亿元,占到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30%左右;财政总收入达到1700亿元,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25%左右。”谈到未来的发展,有关负责人信心满满。

  据介绍,“太原都市圈”的辐射层状况是:到2015年,总人口达到1160万人,城镇人口达到8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6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占到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45%左右;财政总收入达到1400亿元(年均增长17%左右),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40%左右。到2020年,总人口达到1240万人,城镇人口达到93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5%;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500亿元(年均增长17%左右),占到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50%左右;财政总收入达到3300亿元(年均增长19%左右),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45%左右。

  

  “北引擎”怎么建?

  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把太原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的领先区、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和谐社会的首善区,充分凸显太原都市圈在全国城市群版图中的地位和全省发展的龙头作用。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一极,这是山西“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山西省政府有关部门的介绍中,一个“一核一圈三组群”的“太原都市圈发展格局”在蓝图上勾勒得清晰起来。

  动作一:把太原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大都市

  第一,加快“八个功能区”建设。太原市根据各县(市、区)的产业基础、资源状况和区位条件,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界限,提出了建设“八个功能区”的构想,即汾东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区、西山创意产业文化旅游区、城东现代物流示范区、古交新型煤化工及以工补农示范区、北部不锈钢生态工业区、娄烦生态旅游经济区、清徐汾河高效观光农业区、阳曲新型工业承接区。目前,“八个功能区”建设框架已基本形成,成效初步显现。“十二五”期间,要依托“八个功能区”重点布局一批能有效带动都市圈发展的高端和新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各功能区主导产业的上下游产业,抓好产业的配套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建立各城市间以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的新型合作分工关系,带动太原都市圈快速发展。

  第二,做大做强十大产业板块。坚持把构建十大产业板块作为太原都市圈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依托山西焦煤、华润等大型骨干企业,立足于石油替代,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做强煤化工产业;依托太重煤机、山西煤机等龙头企业,形成集采煤、掘进、输煤、井下基础配件为一体的煤机设备产业链,做强煤机装备产业;依托智奇、晋机、太重和北车集团,做强铁路装备产业;依托太钢和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区,不断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做强不锈钢深加工产业;依托富士康科技工业园,加大镁铝合金高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力度,做强镁铝合金产业;依托罗克佳华公司,突破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做强物联网应用产业;依托山西新天地静脉产业园建设,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做强静脉产业暨环保再利用产业;加快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做强现代物流业;促进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做大做强,引进扶持综合实力强和专业水准高的会展企业,做强文化会展业;抓好生态环境建设,提升清徐汾河观光农业园区发展水平,推进都市农业与旅游、休闲业融合发展,做强旅游、高效观光农业产业。

  第三,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都市圈快速形成不可缺少的条件。加快太原都市圈建设,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紧紧抓住太原都市圈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机遇,充分利用国家在中部地区城市圈建设方面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充分发挥太钢、太重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加大对核心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抢占产业链“高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二是要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基地作用,围绕煤化工、不锈钢深加工、煤机装备等主导产业,集中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研发,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三要充分发挥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作用,健全中介服务体系,为培育和壮大大批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务。

  第四,全面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作为太原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太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关系太原自身的快速发展,更关系到整个都市圈的快速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要按照“有历史感、有生态性、有文化味”的城市建设总要求,以扩容提质为重点,改旧城、保古建、建新区、创精品,进一步加快提高太原城市建设水平、管理层次和文明程度。要进一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道路、桥梁建设改造和太原新片区的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地铁、轻轨等城际交通建设和滨河东西路向南北延伸,加快实施城中村改造,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要进一步加快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大力推进蓝天碧水等生态环保工程,全面开展太原汾河流域生态治理,提升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要进一步加快文化设施和文化景观恢复重建,提升城市品味和文化影响力。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创新,继续深入推进城乡清洁工程,逐步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重点加快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

  动作二:加快推进太榆同城化步伐

  加快以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阳曲县、古交市和娄烦县为核心的“太原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是有效提升太原都市圈辐射带动力的战略支撑。以太榆同城化作为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的重点,按照规划同筹、制度同构、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教同兴、交通同网、设施同布、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的原则,加快这一区域的人口集聚、产业集中,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不断增强这一区域对太原都市圈的辐射带动力,努力打造太原都市圈发展的“龙头”和核心圈层。

  加快实现规划一体化。加强太原榆次两市总体规划的相互衔接与协调,围绕“十二五”发展目标,统筹考虑两地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资源配置,统一编制太原榆次城市发展规划,并实现两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统一,科学合理配置两市生产生活要素,实现两市的整体优化发展。

  加快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一体化。扩大太原现有环城高速公路框架,完善重要旅游景点与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之间的便捷通道,加强太原榆次两地路网对接,积极推进太原至榆次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快速交通运输体系,增设公交线路,实行出租车运营一体化管理,提高两市公交通勤率。加快推进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实施天然气管道打通工程,加快污水管网对接,进一步完善供电网络,提升供电配套服务能力。加快数字一体化建设,同步完善电信、金融、公共服务领域的同城化建设,实现电话并网管理,金融同城结算。

  加快推进太榆科技创新城建设。太榆科技创新城是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一个重大标杆项目,是“十二五”时期山西省形成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为核心新兴产业的战略重点,也是加快太榆同城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加快推进太榆科技创新城建设,实现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新跨越。

  加快推进山西高校新区建设。从山西高校新区规划建设上看犹如“鱼沼飞梁”一般将太原、榆次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大学城”建成后,十几万师生将入住,不管是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还是探索如户籍、治安、行政管理等诸多问题,都对太榆同城化建设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加快推进高校新区建设,为太榆同城化探索出一条“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新路”,真正发挥太榆同城化建设中的桥头堡作用。

  

  竞争力何在?

  在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和城市群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分工有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特色经济区,成为了构建太原都市圈的关键。据了解,山西正探讨如何依托太原都市区,综合其他各城市政治、地缘、产业、文化和现实可能等因素,以交通为纽带,以相关优势特色产业为支撑,按照“产业集聚、生产集中、循环利用、深度开发”的原则,构建一体化发展的都市圈发展格局。

  首先是太榆新型装备制造和现代物流经济区。以太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榆次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大力发展煤机装备制造产业。以太原铁路枢纽建设为契机,加快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积极培育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努力构建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物流体系,进一步增强太原都市圈向东南拓展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其次是汾东电子信息及物联网应用经济区。充分依托富士康、罗克佳华等龙头企业,以富士康手机和电脑整机生产、太行航空仪表、长城微光电子光纤倒像器等优势电子产品为主导,加快电子信息和物联网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物联网应用产业园区,重点在环保、节能减排、煤炭安全生产等领域开拓市场、集聚发展。

  此外,太钢不锈钢和新材料经济区、并州新型煤化工经济区、铝镁合金深加工经济区,以及太原―吕梁新型工业经济区都在增强太原都市圈向东辐射和带动能力的产业规划之列。

  “我们还有一个粘合剂,就是我们的晋商文化。”有关负责人表示,整合太原、榆次、太谷、祁县、平遥、灵石等地晋商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与会展业、文化旅游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进一步形成以晋商文化为特色的国际文化旅游经济区,充分展示晋商文化、弘扬晋商精神、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进一步增强“太原都市圈”打造世界级文化品牌的能力和带动作用。

  

  视点

  大圈里的梯次细分

  加快构建“太原都市圈”,本质是充分整合圈内资源和产业资源,在不改变行政区划的条件下,实现土地集约、产业集聚、资源整合、人口集中,使“太原都市圈”率先成为山西省发展的增长极,有效带动山西省的转型跨越发展。山西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日前向本报记者透露,他们正着力构建一个以太原盆地西部工业城镇带、东部旅游城镇带和中部汾河生态带“三带”为支撑,以打造一体化发展的交通圈、物流圈、商贸圈、旅游圈、生态圈为重点,加快构建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太原都市圈发展大框架。

  据介绍,这个框架包括:

  加快构建一体化工业城镇带、旅游城镇带和汾河生态带。一是构建以太原盆地西部清徐、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介休为主的工业城镇带。二是构建以太原盆地东部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为主的旅游城镇带。三是构建太原盆地中部的汾河生态带,大幅提升太原都市圈的生态文明程度。

  加快构建一体化发展的大交通圈。构建快捷高效、一体发展的交通体系,是加快太原都市圈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证。要围绕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以高速公路建设为重点,铁路、国省道建设全面推进,进一步促进太原盆地、忻定原、离柳中、阳泉等地区内部和相关城市间的交通联系,实现太原都市圈内全部“一小时通达”。

  加快构建一体化发展的大物流圈。要充分依托煤炭物流业和综合交通网络,全力构建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物流体系。一是进一步发挥太原―榆次在华北地区的综合物流枢纽作用。二是进一步发挥忻定原、离柳中、介孝汾、阳泉等次级物流中心的作用。三是依托中国太原煤炭交易市场的优势,完善煤炭物流产业链。四是加快物流业信息化建设。

  加快构建一体发展的大商贸圈。要按照特色鲜明、分工合作、功能各异、共同发展的原则,依托区域内各城市的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业态丰富的商贸服务网络,形成以太原都市区、地级城市、县级城市为主体的布局科学、梯次分布的都市圈商贸体系。

  加快构建一体发展的大旅游圈。依托“太原都市圈”内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积极试行圈内旅游景点“一票通”,开发建设富有区域特色的各类旅游主题精品线路,形成与“晋北宗教古建游”、“晋南寻根觅祖游”遥相呼应、南北贯通的山西旅游大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一体发展的大生态圈。从都市圈的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出发,加快构建圈内“四区”生态环保体系,即城乡生态建设区、生态涵养区、生态保育区和生态修复区。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