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浙江工业再寻路
作者:仇欢 文章来源:浙江日报 点击数1706 更新时间:2012-6-27 22:22:21 文章录入:zhangtinglin 责任编辑:zhangtinglin

  三十多年高速发展的浙江,正站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从工业大省到工业强省的嬗变。

  工业,从来都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浙江富民强省的关键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浙江经济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浙江现象”,但工业发展低、小、散的现状,正制约着浙江经济的发展速度。浙江工业,正在经历成长的“烦恼”。

  如何解决矛盾,如何让经济运行轨迹的主线——工业化道路更清晰?省政府最近正式颁布的《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我省“工业新革命”的目标:以自主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大力实施“工业转型升级310推进计划”,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有规模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探索发展服务与制造融合型产业,努力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迈进。

  从工业大省到工业强省,浙江的路究竟该怎么走?

 

尴尬的“成长烦恼”

  改革开放以来,这片濒临东海、陆域不大、山区居多、矿产资源不丰、工业初始基础薄弱、文化积淀和商品经济传统较深的浙江大地,连连创出令人羡慕的经济奇迹。三十多年来,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约16%,比全省GDP年均增速高3个百分点,比全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4.5个百分点。工业规模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全国第15位跃居全国第4位,并连续保持十多年。

  嵊州年产领带3亿多条,领带连起来可以绕地球11圈;诸暨大唐镇年产袜子75亿双,袜子连起来可以绕地球56圈……同样让人难忘的,是其块状经济传奇般的发展经历,从拨浪鼓摇出了“小商品联合国”义乌,到“小家电王国”慈溪,以及“没有森林的地方,崛起一个木业大县”嘉善、“‘布’满全球的纺织大县”绍兴……这些诞生在浙江的令人惊讶的传奇故事,一次次佐证了浙江这个资源小省,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

  2011年,我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45.4%,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50.9%;工业从业人员近1600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的比重约为42%;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95.9%;工业企业的专利成果占全省专利成果的70%以上。

  浙江工业的辉煌,足以傲视全国。但是,辉煌的另一面是,我省工业也一直存在层次低、结构散、创新弱、品牌小的先天不足,总体上处于产业集群的初级形态,相当数量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近年来的事实是,浙江民营经济快、灵、活的优势在逐渐弱化,低、小、散的弊端成倍放大。工业创新能力滞后,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大而不强,是我省工业的现实写照。

  眼下,包括浙江在内的我国发达省份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急需加快实现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型。因此,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端“智造”、现代制造、集成和系统制造、服务型制造、联合制造、合作制造,成为了“十二五”时期我省加快推进工业强省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思变的工业大省

  曾经,浙江工业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创业创新画卷。面对沉疴,思变“十二五”,浙江工业将再次挥起巨笔,浓墨重彩,再续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历史画卷。

  目前,我省工业发展新目标已经确定: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迈进,建设成为全国工业转型升级先行区、全球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基地。

  规模效益是经济实力的表征。我省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工业增加值总量达到2万亿元左右,工业增加值率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左右,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真正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一部世界科技发展史证明,70%左右的科技创新来自于工业。工业强,则科技强,经济强,百姓富。浙江省企业一半以上是工业企业,就业人员的一半以上在工业领域,65%以上的授权专利来自于工业企业,工业是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的主阵地。所以在自主创新上,“十二五”期间,科技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研发人员、研发机构、工业新产品产值率将大大提高,工业自主创新水平明显提升。

  浙江工业强省的雄心是:

  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主要产业和骨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居国内领先水平。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区域性、行业性技术开发和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推进。规模以上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明显提高,重点骨干企业的占比达到国际平均水平。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赶超取得重大成果,技术装备达到本世纪初的国际先进水平,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发展壮大名牌经济,在创立知名品牌和国际品牌上有较大突破。开发一大批有较高附加值、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和重大装备国产化首台(套)产品。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从低层次产业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加工度、高附加值产业为主转变。进一步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先进装备制造业为骨干,临港工业为重要基地,战略新兴产业为重要成长点,生产性服务业相组合,产业集群特色更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

  区域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以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功能区)为基础的工业平台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以沿海工业为重要支撑的海洋经济发展带加快构建……培育若干个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总部企业和一批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工业可持续发展迈上新台阶。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取得较大成效,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体系,低碳技术产业化和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取得较大进展。构建比较完善的工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实现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以上,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58立方米以下,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4%,主要行业及产品单位能耗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

 

“强省”的转型路径

  目标既定,工业强省的路该如何走?这是一个关系到工业强省建设成败的关键点。探索,调查,座谈,研究,争论,反复再反复,一张路线图,终于出现在我省的决策者、规划者手中——

  以工业强县引领工业“百舸争流”,形成一个又一个梯次方阵,在追赶中谋超越;以龙头骨干企业支撑行业“百花齐放”,带动产业链、价值链提升;以转型升级为纲打造“百年之业”,加快构筑现代工业体系。

  培育跨省跨国企业集团。发挥大企业在推进工业强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创建总部型、品牌型、上市型、高新型、产业联盟主导型的“五型企业”,突出发展集“研发设计、运营管理、集成制造、营销服务”为一体的总部型企业,培育浙江的跨省、跨国大集团,进一步提高我省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资源配置和市场控制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培育跨省企业集团。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支持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企业承担国家和地区重大科技项目,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围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实施“双十计划”,突破制约我省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紧密结合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集中力量发展一批企业研究院,积极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积极探索有效的智慧城市建设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上下联动,深入推进我省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高群众生活品质,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为我省高水平全面开展“智慧浙江”建设开好头、铺好路。

  推进工业强市强县强镇强区建设。针对设区市、工业大县(市、区)、工业大镇、重点工业园区等各类园区或集聚区,全面开展工业强市、强县(市、区)、强镇和强区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化工厂、都市型工业和新型工业化新城区、新型工业卫星城市、新型工业强镇。选择一批县(市、区)开展工业大县(市、区)向工业强县(市、区)转型升级试点。以全省27个小城市试点镇和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的工业大镇为重点,加快推进工业强镇建设。以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等各类园区、集聚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工业强区建设。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十培育工程”,推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十二五”期间,我省着重培育1000家左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重大技术产业化等环节,每年着重实施100个左右的重点项目。选择产业基础比较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科学谋划、合理布局,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十二五”期间着重推进建设10个左右有国内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褪去传奇,一个个项目,一组组数据正在形成浙江走向工业强省坚实而有力的脚步。未来是否可以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深深烙下完美的浙江“工业强省”的印记,我们拭目以待。

 

文章来源:浙江日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