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型城镇化目前尚未有标准定义。一般认为,新型城镇化主要有四个方面内涵:一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二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三是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四是人口积聚、“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其推动作用有五个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创造大量新的投资需求;新型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新型城镇化将推动产业积聚和升级;新型城镇化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和差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2011年达到51.3%。目前,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同时也面临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加剧,城乡差距扩大,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压力巨大等问题,需要对我国的城镇化战略进行继承、调整和优化,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特征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目前尚未有标准的定义。新型城镇化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内涵。
1.新型城镇化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依托,是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推进城镇化,要充分发挥工业化的引领作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实现“三化”有机融合。同时,新型城镇化要从城乡分割的现实出发,注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注重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时代文明向农村扩散,让城镇化的进程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过程,以形成城乡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使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推进、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的一元化现代化结构。
2.新型城镇化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按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依托城镇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聚集产业和人口,努力发展低耗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按照城市标准,对垃圾、污水、噪音等污染物进行达标处理和控制,增加绿地、林地面积,突出城市生态建设,推动城市与自然、人与城市环境和谐相处,建设生态城市。保障城镇化的质量、效益和福利,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推进。
3.新型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功能配套完善为原则,合理控制大城市过度扩张,加快健全中小城市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注重产业的合理布局与配套集群发展;注重做大做强新型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注重生产凡是和工艺流程创新升级,推动城镇向数字域、信息域、智能域、知识域方向发展,引导人口和产业集中集聚,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有序发展格局,促使城镇地理空间优化、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镇共同繁荣,造就城镇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
4.新型城镇化是人口积聚、“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只有劳动力的非农业化和劳动力的空间转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仅有人口的集聚和产业的优化,而不能让进城农民享有基本的公共服务,没有生活质量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也称不上高质量的城镇化。要改革城镇人口社会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居住地登记体制,让外来常住人口在医疗、教育、养老、失业救济等方面与城市人口享受平等的权利,赋予外来落户人口以完全的“市民权”。
新型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分析
1.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创造大量新的投资需求
新型城镇化一方面将继续扩大城市数量和规模,另一方面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推进城镇化将带动房地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建设,直接扩大对第二产业中的冶金、建材、建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的需求;同时还将扩大对房地产、现代物流、设计规划、咨询服务、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的需求。以上产业都将延伸产业链条,产业相关效应明显,其发展能够扩大投资需求。据测算,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至少需要10万元,若每年增加1000万城市人口,就需要1万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再加上需要增加的公共服务投资,投资潜力巨大。由此引发的投资可以消耗大量的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极大地缓解冶金、建材等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
2.新型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
城镇化的难点和核心是真正实现农村进城人员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新型城镇化把农民变为市民,必然会带来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消费规模的提升,实现经济的服务化,文化、旅游、休闲、家政、美容等行业的服务水平将不断提升,享受型消费所占比重必然会不断提高,进而逐步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新型城镇化将改善居民消费环境,逐步改变农村进城人员的消费行为,在劳动收入占比和人均收入增加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城镇相对较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有利于减少预防性储蓄,从而促进消费。据测算,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3.6倍,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每年将增加1万多元消费,我国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可以带动11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
3.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
一是从农村转移到城镇来的人员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他们的收入水平高于原来在农村的收入水平。二是每年数以千万计的农村人员转入城镇,带动万亿级投资和新增消费,可以增加原有城镇居民的收入。三是大量的农村富余人员转入城镇,加速土地向专业户集中,农村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可以提高留在农村的人员其收入。同时,推进城镇化,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增加了城镇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有利于农产品价格稳中趋涨,也将增加农民的收入。
4.新型城镇化将推动产业积聚和升级
一是城镇化可促进产业集聚。由于城镇相比农村往往具有资本技术、交通运输、居住条件、人力资源、通讯设备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活动不断向城镇聚集,城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二是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城镇化发展不仅能够推动以教育、医疗、社保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发展,也能够推动以商贸、餐饮、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型服务业和以金融、保险、物流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是城镇越大,发展越快。服务业发展越快,新市场扩充的量就越大。
5.新型城镇化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和差别
新型城镇化在注重城市的开发建设和功能完善,更加重视农村地区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改善,合理引导人口、资金和技术等要素主要流向,加大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着力缩小城乡收入、生活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加快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和一体化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三大重点工作
1.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化
放宽直至放开城市和城镇的户口迁移的准入限制,实行按居住地管理的户籍制度;加强社会管理配套制度改革,以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为突破口,切实解决农民工实际生活困难,对进城农民给予充分的身份认同,同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农民提供基本社会福利。逐步剥离附着在户口上的不公平福利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2.合理引导要素集聚,实现土地集约式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城镇化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对土地的开发利用进行科学长远的规划布局,促进生产功能配套、完善和高效,发挥生产领域的经济效益;促进生活功能安全、便捷和舒适,发挥生活领域的社会效益;促进生态功能平衡、稳定和可持续,发挥生态领域的环境效益。二是创新市政基础设施的筹资、运营和管理模式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促进城镇设施为农村服务,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益。三是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推进以高新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潜力,推进产业特色化发展。
3.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增强城市发展后劲
着力在体制机制、服务功能、科技教育、创新主体、人才素质、政策引导、居住环境等方面提升城市创新功能,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增强城市创新竞争力。要合理统筹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注重提供就业机会和打造创业平台,为提高收入和消费水平提供支撑;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开发和利用,发挥企业主体和政府引导扶持作用,促进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提升城镇化的技术含量和创新意识。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