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 马学玲)中国社会科学院26日发布《亚太蓝皮书》——《亚太地区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认为,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处在十字路口,面临着方向性选择。
蓝皮书称,过去10年间,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框架是“10+1”机制,即以东盟为核心与区域内其他大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签署双边自贸区协定。实践证明,“10+1”机制有助于提高区域内贸易投资自由化水平,但并不能成为亚洲统一市场或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平台。
与此同时,“10+3”“10+6”、中日韩自贸区方案也都在推动过程中。所有这些方案都有两个共同的特征:一是中日的立场决定了前进的方向;二是美国均被排除在外。目前,这两个特征都在发生重大变化。以钓鱼岛争端为导火线,中日经济关系陷入停滞状态;而美国的TPP谈判则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因此,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处在十字路口,面临着方向性选择。
——TPP谈判的前景看好
在现行的谈判框架内,中国短期内不会选择加入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但这并不会阻碍TPP谈判的进展。在原先9国谈判的基础上,2012年6月加拿大与墨西哥正式加入谈判。日本受国内政局的影响,参加TPP谈判的决定一波三折。考虑到未来日本政治右翼化趋势加强,中日关系停滞的可能性加大,日本会最终选择加入TPP。2012年11月泰国也明确表示要参加TPP谈判。这样的话,东盟将有一半的成员选择加入TPP。
——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在艰难环境中启动
钓鱼岛争端不仅危及中日外交关系,而且也严重波及中日经济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决定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尽管出人意料,但也反映了各方寻求合作的意愿并未消失。展望未来,原有达成协议的障碍并未消除,中日关系的不确定性又增加了新的障碍,其谈判前景不容乐观。比较而言,中韩自贸区谈判更有可能快于中日韩自贸区而率先取得成果。
——区域全面经济合作协定(RCEP)在大国分歧中脱颖而出
在2012年11月结束的金边东亚峰会上,东盟关于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建议得到了各方的普遍认同。RCEP的目标是建成涵盖东盟、中国、韩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区,且未来将不局限于这些国家。
蓝皮书认为,这一方案既不同于此前的“10+1”与“10+3”,也不是此前“10+6”的翻版。对区域内大国而言,加快区域经济合作是一个基本共识,而相互间的分歧又难以快速取得成效。东盟恰恰利用了大国之间的分歧使RCEP成为区域合作的一个新平台。当然东盟提出RCEP也有自身利益的考虑:
其一,东盟要致力于通过区域合作成为亚太乃至全球经济中的一极。早些时候东盟已经提出要在2015年建成经济共同体的目标。目前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谈判完成的目标也确定为2015年这显然是和东盟推动区域合作的大目标相一致的。
其二,东盟已经完成了与区域内大国之间的双边自贸区协定。把多个双边自贸区协定升级为一个统一的自贸区协定符合东盟的利益。
其三,东盟要应对来自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冲击,继续充当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驾驶员”。长期以来,“10+1”框架就是围绕东盟为“轮轴”(其他国家为“轮辐”)发展起来的。而在美国推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之后,东盟已经有一半的成员决定参加或准备参加谈判。如此发展下去,东盟不仅有被边缘化的风险,更可能面临成员之间分化的风险。
蓝皮书指出,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目前形成了三驾马车(TPP、中日韩自贸区、RCEP)并行的格局。未来亚洲区域合作的方向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具体为:
一是中日关系不仅会成为中日韩自贸区面临的最大障碍,而且会进一步波及RCEP的谈判进程。
二是一个不包括美国的RCEP与一个不包括中国的TPP并存有可能成为现实,但两者会不会相互竞争,进而演变为中美之间的竞争将影响亚洲区域合作的未来。
三是日本有可能成为唯一同时参加三个自贸区协定谈判的国家。这是日本力求实现的目标,而日本国内政治的不确定性由此也可能危及亚洲区域合作的进程。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