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摘要
●全力推进“复兴大武汉”
●充分发挥武汉的龙头带动作用
●把武汉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核心
10月14日,在该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大临空”经济板块产业规划敲定。在武汉西北部,以天河机场为核心,将打造一座1100平方公里的“临空新城”。这一新城覆盖武汉市东西湖区、黄陂区和孝感市孝南区部分区域,发展航空运输、物流、飞机维修保养等空港产业。按规划,到2020年“大临空”板块的GDP将达到3000亿元。
至此,环绕中心城区的西北“大临空”、东南“大光谷”、西南“大车都”、东北“大临港”,正成为托举武汉经济的四大板块。
工业担纲复兴先锋
省政府参事、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说,复兴不仅指GDP高低,还包括创新能力、交通功能、对外开放等,是综合竞争力的体现。但纵观国内一线城市发展,复兴首先是产业带动功能的大幅提升。
武汉市领导在多个场合提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发展期,是提升实力的机遇期。广州、天津等都曾以工业为抓手,在机遇期内实现城市快速腾飞。如在工业总产值过了1万亿元后,苏州、天津分别只用了3年、4年就达到2万亿元。
对武汉而言,这样的战略机遇期还有多久?制定国家城镇化规划的专家认为,2020年后全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将显著下降。但中部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点开发区域,至少还有10年左右的发展黄金期,武汉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提出,武汉发展的关键在工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工业强市”战略。
迈向国家中心城市,江城“五大计划”出炉:工业倍增计划、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城建攻坚计划、服务业升级计划、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
复兴引擎,工业首当其冲。
由一到十,千亿产业链“核裂变”
站在江夏区武金堤远眺,升腾的气场让人血脉贲张。一年前,这里还是方圆万顷的丘陵,一年后,延绵数公里的汽车厂房拔地而起。明年,依托从这里驶出的通用汽车,武汉将底气十足地重排中国汽车城市座次。
在武汉6个新城区,处处挖机轰鸣。工业新版图正在绘就:6个新城区和3个跨三环线中心城区各建一个工业倍增发展区。新规划工业园区总面积231平方公里,是以往面积的近4倍。
但全国城市竞争激烈让武汉不敢丝毫懈怠。“副省级城市竞争格局已由春秋混战转为战国七雄。武汉、成都、杭州、南京、青岛、大连、沈阳7个城市与其他城市拉开,但彼此差距也就在一二年间。”今年初,武汉市政府全会形成共识,要成为中部支点的核心,武汉必须到2020年前每年保持2000亿元以上的工业投资,牢牢占据副省级城市工业投资第一方阵。
该市市长唐良智接受英国BBC采访时说,复兴大武汉的良好态势业已形成,进入全面加速发展的轨道。我们应该努力作为、抓住机遇。
未来的方位已确定:在去年工业总产值过万亿基础上,到2016年突破2万亿元;2019年突破3万亿元,相当于7年再造两个工业武汉。
工业产值大裂变,路径何在?
大手笔规划迭出。2010年武汉仅有汽车一个千亿产业,今年10月武汉出台方案,到2016年前打造10条千亿产业链,包括汽车及零部件、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生物和医药、家电、精品钢材及深加工、石油化工、节能环保、时尚消费产品等。未来全市80%工业产值出自上述领域。
产业布局向四大板块集中。到2019年,预计大光谷板块、大车都板块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临空、大临港板块分别突破5000亿元,形成一批企业“航空母舰”群。
共舞长江龙,呼唤顶层引导
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光认为,武汉要成为中部支点的核心,不能光满足于自身壮大,必须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引领、辐射、集聚作用,率先实现转型发展。这才是大武汉应有的梦想。
有人分析,武汉虽在去年跻身全国城市GDP十强,但就工业现状看与苏沪等差距巨大,武汉仍处在“长身体”阶段,在招商引资等方面与周边城市甚至还有竞争,难以在短期内发挥太大的带动作用。
彭智敏认为,发挥带动作用是个方向。首先需要在省级、甚至国家级层面进行引导,在武汉城市圈、中部城市群范围内进行全域统筹、产业合理分工。比如,一般制造业如家用电器、服装等项目完全可以放在城市圈,而把总部或研发、结算、营销机构放在武汉,错位竞争。
“其次,武汉需要对产业进行选择,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切忌求全、赶潮流。”他举例,比如几年前光伏产业红火一时,诸多城市争抢,但产能迅速过剩,且技术、市场两头在外,结果今年该行业的龙头——无锡尚德倒下了。
武汉市经信委领导评价,发展的教训也启迪武汉,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最终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走上复兴之路。
文章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