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城镇化:特色,归根结底还是特色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杭州日报 点击数2076 更新时间:2014-1-12 21:36:52 文章录入:wudan 责任编辑:qinyujia

    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是决定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前世界银行副行长斯蒂格利茨作出的一个大胆推断。

  201312月,中央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六大任务。会议指出,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中共杭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坚持新型城市化主导,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成为2014年八项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之一。会议明确提出,2014年杭州将积极争取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抓住国家全面开放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契机,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明年加强中心镇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

  围绕新型城镇化这一主题,杭州市政协自2013年上半年起,已经通过区县()联动视察、案例调研等形式,实地到新登镇、塘栖镇、姜家镇、瓜沥镇、梅城镇、汾口镇、河桥镇、湍口镇调研“小城镇建设情况”,并召开会议交流研讨,努力为杭州推动新型城镇化履职建言。

 

  特色,小城镇发展的持续生命力

  “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这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总结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历史经验,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指示的一个方向。无独有偶,在市政协“小城镇建设情况”调研交流会现场,“特色,特色,归根结底还是特色!”也是此次会议给人最直观的感受。

  “小城镇不是小城市,城镇化也不是城市化,不能千篇一律,要有地域特色”,市政协委员何影开门见山。小城镇创建措施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市政协城建和人资环委员会特聘委员陈玮也认为,小城镇创建要体现杭州特色,不贪大,不贪新,宜学宜业宜居,强调小集聚和就地集聚。小城镇建成后,不但建设面貌焕然一新,人的面貌也要焕然一新。

  “小城镇发展是一个自然过程,小城镇建设,用地富裕地区可以考虑建设新城,更多的地方可能要考虑就地城镇化。”作为一名规划管理者,市政协委员、市规划局下城分局局长许红三句话不离本行,人往哪里去?住到城镇里面去,充分考虑服务设施的配套。钱从哪里来?以地生财阻力大,难实施,要加快通过产业梯度转移形成新的产业支撑。要充分挖掘特色优势,比如休闲产业。游客休闲两天后干什么?可以和高端养老、养生产业结合起来,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小城镇创建需要强调城乡一体化,但城乡一体化不等于城乡一样化。”桐庐县政协副主席王志炎认为,小城镇建设应该是人的城镇化,以人为本;小城镇创建宜提倡就地城镇化,一些村民到城镇后往往生活观念难以转变,生活根本不习惯;小城镇建设应该有鲜明特色,根据自然资源的禀赋优势和人文风情特色形成产业集聚。

  会场外,持小城镇建设应该特色为先这一观点的人同样不在少数。现在小城镇建设确实存在比较严重的重复建设问题,集中体现为基础设施项目的重复建设。翻阅杭州市政协的提案,有不少提案都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无论是风情小镇还是中心镇()建设,都较为注重有形项目整治,建设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无序竞争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九三学社杭州市委会调研后建议,以科学定位为依据,分类推进中心镇产业集群发展。县域中心镇要科学定位各自产业功能与方向,实行分类发展和特色发展。中心镇建设可以划分四种类型:第一类是产业转型中心镇,例如瓜沥镇、分水镇等,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突破口,强化产业辐射,形成集聚效应。第二类是新兴产业中心镇,例如昌化、新登等,要以集聚先进、新兴产业为抓手,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三类是生态旅游型中心镇,例如太湖源镇、汾口镇等,核心在于融生态文明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第四类是历史文化型中心镇,例如塘栖镇、姜家镇等,特别需要在保护历史文化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文化,小城镇发展的深刻内涵

  “通过重新设立民间集镇,5日一集,比如每月逢尾数为1号、6号,2号、7号,3号、8号,4号、9号,5号、0号的日子,号召村民到不同村落赶大集,集中展示、出售文化艺术品这样的艺术形式,不但发展了旅游,感觉当地已经流失或将要流失的文化类型、文化氛围又找回来了”。参加“小城镇建设情况”现场交流会的人员在考察千年古镇临安河桥镇时,恰逢河桥镇民间赶大集的日子,面对这一热闹非凡的赶大集现场,大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不少市政协委员也认为,小城镇建设之所以缺乏特色,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够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市政协常委、农工党市委会主委周智林在提案中坦言,我市中心镇()的建设,文化娱乐内容和形式较为单调,农民喜闻乐见的活动较少,许多地方只有逢年过节举行民俗活动或上级文化部门组织送文化下乡时,村民才能参与或观看一些特色文化活动,这给一些不健康的消极文化有了可乘之机。而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够,使得一些中心镇()的特色定位不明显。一些地方偏重于文化设施设备建设等,没有从内涵、特色层面去设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在如何进一步挖掘、传承及弘扬当地传统历史文化等方面差距也不小。

  余杭区塘栖镇,是浙江省首批27个小城市建设试点镇之一。余杭区政协积极建言塘栖创建小城市建设试点镇,提出要“充分利用、开发、挖掘、保护好‘三老’资源”的建议。什么是“三老”资源?余杭区政协城建委主任胡永林介绍说,首先是“老天爷”赋予给的山水资源,尤其是江南水乡“水”资源,这是生命和活力的源泉,是根和魂,是古镇的灵气;再就是“老祖宗”留下的古老的元素,古街、古桥、古建筑、古船、传统菜肴、名店、名优特农产品以及古老的故事等;还有就是“老百姓”中保留下来的流传的各种传统工艺、民俗等。

  “小城镇建设情况”现场交流会上,委员们也基本形成共识:推进小城镇的特色发展,必须在大力推进中心镇、中心村文化设施建设基础上,深入挖掘、整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中华文脉。文化建设要融入民族民俗、地方特色、历史传承的文化内涵,根据各镇()的文化底蕴、悠久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古镇、古村落的特色文化、特色节庆、特色广场、特色剧种等,并结合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开创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产业,传承传统历史文化,展示特色。

  市城管委副主任丁景元还建议:结合美丽杭州建设,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人脉,实现小城镇的建设和保护并举。

 

  规划,小城镇发展的当务之急

  小城镇建设最缺的是资金、是项目,这可能是旧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下不少人的普遍观点。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小城镇建设的一哄而上“抢”项目,“争”资金的问题。

  时代在进步,旧的观念在逐步褪去,新的理念和共识在逐步形成。在“小城镇建设情况”交流会上,不少委员大声疾呼,要重视对中央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的研究,理清中央政策思路,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规划指导。比如中央政策中提到的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帮扶力度,“帮”什么?“扶”什么?我们必须搞搞清楚。

  “帮”什么?首先要帮助制定好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要先行,专家的参与必不可少,更高一级的规划设计不可或缺。“小城镇建设必须有‘顶层设计’”。临安市政协副主席陈林春认为,这个“顶层设计”要有专家和专业人才的深入参与。因为不少地方小城镇的设计、规划,有时只是体现了乡()书记、乡()长的意图或喜好。积极培养、引进专业人才,帮助乡()书记、乡()长们换脑筋,转变观念甚为重要。

  “小城镇建设,关键无疑是‘建’,但这个‘建’也不是大拆大建”。针对一些地方小城镇建设“贪大求洋”的现象,拱墅区政协副主席陈曦认为,小城镇建设的确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应该突出创新改革的主题,先行先试,小城镇发展的创建规划必须先行。同时,要突出保护文化元素,完善配套建设。

  “小城镇建设不必面面俱到”,市政协城建和人资环委员会特聘委员朱国海认为,要分阶段、分批次、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不撒“胡椒面”,建设一个就要建成一个,建成一个就要带动一片、辐射一片,树立榜样的作用。

  民革杭州市委会从风情小镇建设个案出发,也认为整体规划欠缺是个重要问题。处于初创阶段的风情小镇建设,除滨江白马湖农居SOHO建设、龙门古镇、萧山桃北新村、余杭天都城等有比较全面的规划外,其余风情小镇创建规划简单粗放,一些地方甚至还缺乏相应的规划。如何把群众的参与热情、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到建设集经济、文化、生活品质于一身的风情小镇上来,需要有完善科学的创建规划引领。

  民革杭州市委会建议,把小镇的发展列入地区发展规划,重点扶持,分类协调推进,通过持续扶持培育,使得建成的小城镇各具特色,生机盎然。

文章来源:杭州日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