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解读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特点:增速区域性分化 发展协调性增强
作者:江国成,…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2510 更新时间:2014-4-22 22:59:38 文章录入:qinyujia 责任编辑:qinyujia

新华网北京4月22日电(记者江国成、刘铮)今年一季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上延续了过去6年来中、西部地区增速快于东部地区的态势,同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权威人士分析认为,经济增速区域性分化,恰恰增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地区经济走势出现“区域性分化”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负责人22日对新华社记者表示,去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呈现出分化特征,具体表现在:东部地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日益增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增速降幅趋缓;中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高增速,经济增长仍相对较快,继续引领全国增长;但东北地区经济增速自2008年以来首次低于东部地区。

在3月份区域经济数据尚未全部公布的情况下,相关部门研判认为,今年一季度各地区经济增速稳中略缓,总体仍处于合理区间。在加快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大多数省份经济预计可保持7%至10%的增长,比去年同期略有回调。

这些判断和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全国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大体吻合:一季度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中部增长8.9%,西部增长10.4%;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4%,中部增长20.2%,西部增长19.1%。

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负责人表示,东部地区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明显加强,经济增速企稳回升势头明显;中西部地区仍然保持较快发展,但东北地区和西部个别省份增速回落较快值得关注。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的态势不会改变,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将继续领先。在下行压力下,各地区由于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增长机制等方面的不同,区域增长趋势可能继续出现分化,可能对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带来新的变化。

 

产业转移助推转型升级和中西部发展

 

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国家战略的吸引下,浙江、江苏的一批制造业企业向安徽等地转移。今年一季度,安徽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位居全国第一位。

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表示,中西部投资和工业增速比较快,和东部地区转型和调结构紧密相关。由于成本原因,东部地区相当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中西部,使中西部接续了东部前些年快速发展的势头,增速快于东部。“这种变化使得区域发展更加平衡,中西部地区发展得快一些,也是中国经济最大的回旋余地。”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认为,产业转移给中西部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增长动力。而且,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发展空间相对较大。此外,中西部地区本来的基数较低,增长也会相对快一些。中西部地区的较快增长有利于全国稳增长,同时,作为劳动力输出的源头地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快一些有利于农民工就地就业。

潘建成认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会使整个中国经济的效率提高。未来东部地区应当主要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比如人才优势,避开土地、能源等资源劣势,更注重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国实现现代化,要靠东部来引领,东部要为全国提供示范作用。所以对东部的要求不是更低了,而是更高了。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 推进协同发展

 

今年年初,中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要求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努力实现一体化发展。

本月初,发展改革委表示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研究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规划范围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

正在加紧编制有关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规划的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的负责人表示:京津冀地区是东部三大经济增长极之一,在全国发展中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加强规划引导,推进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推动环渤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

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今年还将陆续出台政策措施,继续加快东部地区转型升级步伐,继续强化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重点支持东北地区转型发展。

为此,中国将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推进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福建平潭、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培育壮大新的区域增长极。积极推进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和先行先试。

为继续强化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我国将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把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进梯度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实施差别化区域政策,发展跨区域大交通大流通,促进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文章来源:新华网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