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大学就业保障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系列讲座第7期上,袁志刚教授对现阶段重庆发展方式提出了高度赞扬,认为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龙头城市,利用汽车、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充分实践了产业带动城市建设的合理发展模式。袁教授也提出现阶段重庆发展的不足之处,与欧洲先进国家、上海新天地、田子坊等成功案例相比较,重庆的城市规划仍显稚嫩,尤其是对渝中地区的利用,并没有达到预期,使得中产阶级与高端人才外流,而导致整个地区的房价上行困难,城市发展受到制约。袁教授认为,重庆应该在保护当地老城区的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历史与潮流得到一个完美的对接,吸引更多的商户与精英入住,提高整座城市的品味与发展水平。
袁教授认为,现阶段应该把城市的二次开发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对待。如何有效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是现阶段政府和广大学者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现阶段很多城市选择离开老城区,规划新城区来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样做同时也能极大地降低城市发展的难度和成本。但在发展新城市的同时,也应该关注老城区的发展,二者的发展模式有区别但也有互相借鉴的地方。以上海为例,浦西和浦东就代表了新旧两种发展模式,浦西保留了大部分传统的建筑风格以及部分生活方式,而浦东拥有更大的空间和绿化,生活方式更加现代,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不同的人群会选择不同的工作、生活区域,规划人员应该保留二者各自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规划和发展。二次开发也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袁教授认为现在国内有很多成功的城市二次改造案例,有效地突破了老城区落后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桎梏,这些案例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学习,为城市后续发展谋划新思路。
袁志刚教授同时提出,新城区的开发会破坏耕地,造成空间的利用率下降。所以城市二次改造又是对良田的保护,能够有效提高土地生产率。中国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城市规划和改造技术,在保护的同时,对老城区进行功能定位,使之焕发新的生机。
(袁志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6年国家高校教学名师。兼任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经济学会副会长等职。著有《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运用》,该著作获1997年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