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弗洛茨瓦夫:一座城市的沧桑与传奇(上)
作者:金雁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报 点击数2415 更新时间:2015-10-7 19:52:27 文章录入:zhaoyifan 责任编辑:zhaoyifan

导语:弗洛茨瓦夫是一个让历史、地理老师头痛,又是一个让游客兴奋得多巴胺膨胀的地方

 

   这次访波兰,我们事前就向波兰朋友提出要到西里西亚去看看。就是那个世界闻名的西里西亚煤矿冶金工业区,这里是东欧最大的“夕阳产业”带,也是经济转型难度最大的地区。1990年代就听说那里的情况很糟,我也到那里的格利维采等地去看过。后来看到一本美国学者的书《团结工会的失败:后共产主义欧洲的愤怒与政治》,就是作者当时考察西里西亚的成果。他的看法是那里的转型很失败,当地煤矿冶金工人原来是团结工会最坚强的堡垒,现在却对自由派当局很失望,结果使得当地团结工会变成了既反共也反自由派的极右翼力量。

 

    直到2010年左右,波兰入欧以后那里才有一些好消息传来。我自己和欧洲一般舆论一样,对波兰转轨的评价是很高的。但是作为研究者必须看到事情的两面,他山之石与前车之鉴,繁荣兴旺的明星城市和萧条衰败的“锈区”、转轨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都应该认真看待。所以在考察计划中事先就列入了西里西亚。

 

    但是到华沙后拿到每日行程,却发现波兰记者协会给我们安排的西里西亚之行是访问弗洛茨瓦夫。原来人们谈到西里西亚时首先想到的东西很不一样。关心经济社会转轨的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西里西亚的矿山和钢铁厂,而注重人文交流的记协朋友想到的是西里西亚的文化名城和著名大学。弗罗茨瓦夫历史上是整个西里西亚的首府,现在也是西里西亚最大的城市,过去历经沧桑,富于传奇色彩,文化底蕴厚重,现在也是新波兰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完全不是什么“锈区”。原来作为文化地理概念的西里西亚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西里西亚才是前述的世界级大煤田,而弗罗茨瓦夫所在的下西里西亚却没有什么矿山。二战前它属于德国,是当时德国的第六大城市,经济之发达与慕尼黑、法兰克福等名城不相上下。

 

“缩小版的布拉格”

 

    有人把波兰南部的弗洛茨瓦夫比喻为“养在闺中无人识”的美女。确切地说,不应该是“无人识”而是“少人识”。弗城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布拉格”,布拉格被视为世界罕见的各种建筑风格——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新古典式、洛可可式等——荟聚一城的奇观,而弗罗茨瓦夫也同样如此。我们抵达弗城的时候正值旅游旺季,亚洲面孔的人却非常罕见,即便有几个疑似同胞的人,一张嘴便知是韩国人。弗城一个城市宣传片中连续打出来的画面都在问“这是威尼斯吗?”“这是布拉格吗?”“这是布达佩斯吗?”“这是米兰吗?”“这是维也纳吗?”如果你们的选项“是”,对不起,答错了!上述所有的景观都出自弗洛茨瓦夫。也就是说,它涵盖了上述所有这些城市经典建筑,恰恰由于该城的袖珍和紧凑,绝大部分美不胜收的景观都可以通过步行抵达,而无需考虑交通的问题。

 

    我记得波兰作家米沃什曾经说过,欧洲有些地方总是会给地理和历史老师惹麻烦,他们的归宿变更使地图绘制者增加工作量。弗洛茨瓦夫就是一个让历史、地理老师头痛的城市,它的德语名称叫“布雷斯劳”……。在历史上它曾先后属于捷克、德国和波兰,每一种文化都在此留下自己的印记。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它又是一个让游客兴奋得多巴胺膨胀的地方,她就像一个浓缩版的欧洲城市博物馆,把历史的沧桑与多种文化的精华融为一体,使它散发出的魅力格外迷人。弗城的古迹不亚于波兰古都克拉科夫,有三条河流贯穿弗洛斯瓦夫城,上百座桥梁横跨河面,在战后它曾被称为“后德国城市”而藏之深山少人问,现在它是波兰最漂亮的城市,洋溢着一种混合了欧洲多种文化的魅力。

 

    弗城除了风格迥异的不同时期的建筑以外,它著名的百年厅更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仅穹顶的高度就达23,大厅前有欧洲最大的音乐喷泉,2006年,弗洛茨瓦夫的百年厅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还有展现179444科希秋什克率领9千起义的“镰刀军”在拉茨瓦维采激战俄军的宏大场面全景画。整幅画面长114,高15,还有灯光与音响,逼真地再现了当年的抗俄情景。

 

“小矮人”之城

 

    也有一些网友把弗洛茨瓦夫叫做“小矮人之城”。欧洲森林密布的地方,都有关于小矮人的传说,但是这里的小矮人的故事还与反抗暴政有关。传说很久以前在西里西亚的地下或者旷野里,就存在着一批善良正义幽默的“地精灵”,他们虽然只有尺把高,但是来去无踪,既可以地遁也可以现身,他们声张正义、鞭挞专制者,他们让统治者既恼火又无可奈何。198112月雅鲁泽尔斯基戒严时期,弗洛斯瓦夫理工大学的学生对“军管”表示抗议,但是手无寸铁人们自然无法与荷枪实弹的军队抗衡,于是一些学生便以他们想象中的“地精灵”——其实是按照木偶戏中小丑的装扮——头戴橘色帽子,身着彩色戏剧服装,脚穿尖头翘履,到处涂鸦和表演街头活报剧,以此种手段来讽刺挖苦实行戒严的军政府,很受民众的欢迎。但即便如此温和的行为也不被当局允许,只要有装扮成小矮人形象的人偶而出现在街头,马上就会遭到警察的驱赶或者被拘禁。但是从此人们心中这种无处不在的地精灵便成为一种正义的象征。

 

    东欧剧变以后,小矮人可以堂而皇之的出现,为了纪念他们在反抗暴政方面的功绩,1991年政府首批用铜铸造了11个小矮人安放在弗罗茨瓦夫的各个角落。弗洛茨瓦夫因为有铜矿,有用铜做雕像的传统。从此后民间对“地精灵”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自发地又陆续在很多地方摆放了小矮人,现在累积起来已有大约300多个小矮人了。它很快便成为弗城的标志,也成为人们喜爱的旅游产品。这些头大、脚大、手大,不太合比例的小矮人,像幽灵一样散落在弗城的各个角落,经常在不经意之间就会看到一个或者几个脑袋被摸得亮亮的小东西,在他们背后肯定会有一段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故事。有些旅游者甚至发起了“寻找小矮人之旅”,看看谁发现的小矮人最多。一般来讲,人们在那些具有警示意义的地方总能够找到他们的身影。比如,在弗洛茨瓦夫理工大学前面,就有一个抱着大本书戴着眼镜阅读的小矮人;再往前一个喷水池里,著名的后现代雕塑家以自身的形象塑造了一座裸体雕像,可能是因为这种惊世骇俗的举动遭到了一些宗教人士的反对,为了声援艺术家的行动,人们在这座雕像前面也造了手持雨伞笑容可掬的裸体小矮人与他做伴,仿佛在嘲笑世人们的迂腐;在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里,有一个被铐起来的、眼泪汪汪的小矮人,据说是一位在这里出身的一位公务员,因为在私有化过程中发了横财,从此便吃喝嫖赌五毒俱全,很快便因为吸毒贩毒被收监坐牢,所以在原来曾经是监狱的地方外安放了一尊小矮人,以警示路人。在通往座堂岛铁桥的路灯上面还有奋力攀爬上去点灯的大肚子小矮人,因为过去的路灯是汽灯,需要人们按时点亮,这是在告诉人们市政管理人员的辛苦。就我所见有表示爱情的小矮人,有旅行家小矮人,畅怀痛饮的小矮人,残疾人小矮人,煤矿工人小矮人,个个形象可爱,憨态可掬。只是那些作为旅游纪念品的地精灵做的很粗糙,我本来想购买回来作为纪念,当售货员告诉我这是“made in China”时,我就打消了念头,估计是浙江一带小企业代为加工的产品。

 

弗洛茨瓦夫的历史变迁

 

    在中欧国家立国之初的10世纪,在奥得河上的座堂岛已经形成一个集市,这里是从莱比锡到克拉科夫和基辅的贸易路线上的一个中转站,很快繁荣兴盛起来,至今我们在坐堂岛仍能感受到中世纪文化的气息。因为它在商业通道上,是汉莎同盟的成员,又地处中欧小公国交汇处,在历史上经历屡次拉锯的归属就不足为奇了。它的所属关系和文化多样性完全可以用“眼花缭乱”来形容。先是大摩拉维亚的属地,不久改属波希米亚。990年前后,又成为波兰王公梅什科一世的领地,随后又被波希米亚夺回。11世纪初,罗马教廷在这里设立弗洛茨瓦夫教区,于是它便成为西里西亚的行政和宗教中心。1163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巴罗萨将西里西亚分为上下两个公国来治理,弗市属于下西里西亚。从此进入弗洛斯瓦夫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来自神圣罗马帝国西部的日耳曼人纷至沓来。

 

    1241年,蒙古铁蹄西进,弗城被摧毁。1262年,重建起来的城市被罗马教廷授予马格德堡自治权利,正式设立了市议会。14世纪初波希米亚国王兼任波兰国王,包括弗洛斯瓦夫在内的整个西里西亚成为波希米亚王国的一部分。这里水路、陆路交通发达,多民族杂居,居民有西里西亚人、波希米亚人、摩拉维亚人和波兰人,德语逐渐成为当地的主要语言。16世纪初宗教改革期间,和下西里西亚大部分地方一样,这里奉路德教为正宗,但在反宗教改革期间,路德教又被取得哈布斯堡王朝支持的的奥地利和波兰天主教会所不容。1526年起,哈布斯堡王朝开始统治这片土地。

 

    1675年,波兰皮雅斯特王朝没有继承王位的子嗣,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开始统治弗洛茨瓦夫。他们命令当地居民皈依天主教。随后在奥地利与普鲁士之间的争夺中,西里西亚的大部分被普鲁士王国合并。普鲁士的霍亨索伦王朝又成为弗洛斯瓦夫的统治者。19世纪70年代在普鲁士主导的德国统一进程中,弗市改名为布雷斯劳,一跃成为德国第六大城市和主要工业中心,但是西斯拉夫人的文化和影响并没有退去,波兰人、捷克人、摩拉维亚人仍然居住在这片土地上,这里仍然是多种文化并存的地方。

 

    一战德国战败,日耳曼人受到凡尔赛条约的刺激,民族主义情绪上升。1920年西里西亚爆发种族冲突,德国人毁坏了布雷斯劳的波兰语学校,烧毁了当地波兰语图书馆,1923年,在该市又发生了排犹运动。1920年代,布雷斯劳还授予阿道夫·希特勒荣誉市民称号。1933年,盖世太保开始了行动,对付波兰和犹太学生(发给特别的种族隔离身份文件)、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工团主义者和其他被认为是危害国家的人。有人甚至因使用波兰语而被捕。1938年,布雷斯劳的波兰人之家被警察摧毁,该市1万名犹太人中大部分被赶进集中营。二战爆发后,布雷斯劳剩下的犹太人也都遭到纳粹有计划的屠杀。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大部分波兰精英分子离开该市,留下的波兰人领袖都被送进集中营。从1939年到1945年,该市通过种族清洗,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德国城市。

 

    19452月战争接近尾声,纳粹进入最后的疯狂。布市地方长官卡尔·汉克叫嚣要与“城市共存亡”,所有居民都必须参加修筑要塞工程,军队可以枪杀逃亡的任何人与违抗命令者。围城期间,德国当局将市中心闹市区的一块住宅区夷为平地,以建造一个军用机场,用于要塞的供给。不计其数的德国平民和奴隶劳工死于机场建造过程中。布雷斯劳是德国东部最后一个陷落的大城市, 战役结束时,有4万布雷斯劳人死在住宅和工厂的废墟之中,城市有65%80%被摧毁。作为报复行动,进城的苏联红军野蛮地攻击幸存的平民。从1945年到1949年期间,该市和西里西亚地区原来的德国居民均被向西驱赶到战后剩下的德国领土,在这过程中,苏联红军曾对德国妇女进行集体强奸,造成恐怖的气氛,促使德国人尽快撤走;

 

     根据《波茨坦协定》的规定,波兰的边界整体向西移动,德国将奥德河-尼斯河线以东的11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包括布雷斯劳在内的西里西亚在内,划给波兰,作为对波兰东部割让给苏联18万平方千米领土的补偿。布雷斯劳是德国丧失领土上最大的一座城市。1948年在这里正式改名为弗洛斯瓦夫。直到1950年代末,还有少量的德国人坚持留在那里。该市最后一所德国学校直到1963年才关闭。同时,约有30万波兰人被重新安置在弗洛茨瓦夫,他们一部分来自波兰中部小镇和村庄,不过很多人是来自波兰东部割让给苏联的地区,包括分别属于乌克兰、立陶宛和白俄罗斯的利沃夫、维尔纽斯和格罗德诺。其中很多高端的精英,像科技人员、教授、医生、律师之类都是从利沃夫迁来的,尽管这部分人只占弗城人口的5%-20%,但这些人的确是成文化顶端群体,就连这里最著名的弗洛茨瓦夫大学和弗洛斯瓦夫科技大学都是来自原利沃夫大学的教师群体,故而民间一直有“利城填弗城”一说。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