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用创新音符谱写“长江之歌”
作者:牛 瑾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1467 更新时间:2018-3-31 19:59:02 文章录入:zhangkun 责任编辑:zhangkun

 图为新白沙沱长江特大桥(后)。 (刘潺 摄)

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既要保住青山绿水,又要实现经济效益。

长江流域主要城市纷纷出台政策,重点扶持“智能”产业。产业集群效应将带动长江经济带沿线更高质量发展

日前,财政部印发《关于建立健全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与保护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中央财政将加大对长江经济带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等工程的支持力度。

横贯东西的滚滚长江,是沿线地区的宝贵资源。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既要保住青山绿水,又要实现经济效益。首批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两个落子长江经济带,让创新驱动的“长江之歌”找到了发力支点。

 

科技创新惊喜不断

长江流域主要城市纷纷出台政策,重点扶持“智能”产业,产业集群效应正在长江沿岸不断涌现

前不久,一部聚焦我国最新科技成就和创新精神的纪录片《创新中国》播出,为其“配音”的是已故著名配音演员李易老师。是什么促成了声音“复活”?答案就是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技术,科大讯飞正是来自于长江沿岸安徽合肥的明星企业。

人工智能是驱动新科技革命和新工业革命的强大引擎,也是重塑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早在《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后1个月内,长江流域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联盟就在上海成立,涵盖了长江流域内智能装备和机器人产业、营销、技术和服务等领域,计划用10年时间推动和打造一批亿元企业和百亿元级以上的企业集团。

随后,长江流域主要城市也纷纷出台政策,重点扶持“智能”产业。上海启动实施智能制造应用“十百千”工程,培育10家引领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建设1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带动100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转型。武汉瞄准“机器人之都”,武汉开发区几十家企业向智能工厂转型升级,上百家企业开始智能化改造,重点布局工业机器人、智能成套装备等产业。

当然,还有合肥,由工信部与安徽省政府共建的中国声谷就是扶持“智能”产业发展的落脚点。作为我国唯一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这里已吸引包括科大讯飞、华米科技、赛为智能在内的150家企业入驻,还有一些拥有原创技术的人工智能知名企业接近“落地”;跟进在谈的人工智能细分领域项目超过200个,形成了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平台支撑到产业发展与应用的语音与人工智能产业链。

可以说,“智能”产业的集群效应正在长江沿岸不断涌现,未来仍将惊喜不断。

 

体制创新探索不止

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内容不断丰富、程度不断深入,联手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在长江经济带上,创新不单单表现为技术创新,还包含着体制机制的变革。

坐拥89所高校、95家科研院所、63名两院院士、最高达130万人的在校大学生,处于长江这条巨龙“龙腰”位置的武汉,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经济发展与科技成果转化“两张皮”现象,拖住了武汉从智力“富矿”中掘金的脚步,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始终在20%左右徘徊。要让“所在”真正为我“所用”,武汉决定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想办法。

据武汉市委副秘书长、武汉市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河山介绍,武汉市围绕实施“大学+”战略,通过组织创新、供需对接、服务联动、载体建设,汇聚政府、高校、企业各方面的作用,合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争取5年内在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占比达到80%,努力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胜势。

此外,武汉去年还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局,目的是加强相关工作的日常统筹协调。“科技成果转化局是把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政策制定、经费管理、绩效考核等职能集中起来,再把市科技局内部相关职能处室及直属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事业单位力量整合起来,实际上是一种‘虚拟机构、实体运作’。”张河山说。同时,今年将继续举办科技成果转化专场对接活动,其中100场专业(行业)性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将吸纳社会力量参与,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合作机构,通过开放的管理模式,建设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快速路”。

不止武汉,同样位于长江中游的长沙、合肥、南昌也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努力“破题”。更关键的是,四座城市形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会商会制度。从“武汉共识”提出的“打造中三角,挺进第四极”到“南昌行动”谋划的“共同打通长江中游城市群水、陆、空交通大通道”,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内容不断丰富、不断深入,去年还共同签署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行动计划(20172020)》,为进一步细化交流与合作、联手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方向。

 

服务创新逐梦不停

上海虹桥商务区核心区突出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三大功能和世界一流商务区发展定位,四大片区统筹发展

在我国经济版图上,长江经济带涉及的范围内,上海地处重要位置。近年来,上海的“大虹桥”又成为人们拥抱发展的一个载体。在这里往来的人流中,一部分稍作停留,便转往长三角各地;一部分则走进虹桥商务区的商务写字楼,在已经入驻的2000多家企业里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

促成这些企业这些人在上海逐梦的原因中,都少不了服务创新这个因素。着眼于“面向长三角、服务全国的高端商务中心”这一功能定位,在虹桥商务区一主四辅的开发格局中,核心区突出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三大功能和世界一流商务区发展定位,四大片区统筹发展。南虹桥地区突出精品医疗、教育、文化、居住配套区、国际化创新创业社区;东虹桥地区突出航空服务业创新试验区,航空企业、航空机构和航空要素集聚区;西虹桥地区突出高端居住配套区、上海国际会展之都的核心承载区;北虹桥地区突出高品质综合配套区、“四新经济”和创新创业先行区。

“长三角地区的知名企业,依托上海和虹桥商务区的便利优势,获得了更大发展空间。这不是与其他商务区的同质竞争,而是在做‘加法’,使企业整合资源、提升能级。”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闵师林说。目前,江苏鱼跃、神马电力等一批长三角地区知名企业和总部企业纷纷把“去虹桥”作为发展战略调整、产业布局优化的触媒,就是最好的例证。

为不断深化世界一流商务区功能定位,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经济带、服务全国,近日,虹桥商务区两大功能性平台——“海外贸易中心”和“长三角国际贸易展示中心”正式宣布成立并启动全面招商。据了解,“海外贸易中心”将通过吸引一批知名或重要国际级和国家级海外贸易机构入驻,带动大量优质外企谋求虹桥商务区发展机遇、形成产业合力;“长三角国际贸易展示中心”将打造成为有高度服务功能的长三角贸易展示交易中心。可以预见,届时会有更多企业和更多的人来这里逐梦,因而产业的集群效应也将带动长江经济带沿线更高质量的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