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粤港澳大湾区再创“中国奇迹”珠江篇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点击数1456 更新时间:2019-3-11 10:54:33 文章录入:panting 责任编辑:panting

潮起珠江岸,激扬大湾区。世界级湾区正蓄势待发。新春伊始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将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打包”整合起来,通过生产要素的便捷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比较优势的综合集成,重塑开放发展新优势,增强区域国际竞争力,激发出了大湾区发展的无限活力,旨在提升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随着经济融合不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将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有望成为与美国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并驾齐驱的全球四大湾区之一,“珠江奇迹”也将引领着充满活力的泛珠三角区域世界级城市群,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创新合作,推动形成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丰富“一国两制”新实践。

  

图为从深圳湾口岸远眺连接深港两地的深圳湾公路大桥,这是我国公路干线网中唯一与香港连接的高速公路大桥,也是广东沿江高速公路的咽喉。记者 李晓玲 摄

“两个窗口”重塑开放发展新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陆地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经济总量约10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0%以上,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国家发展大局中也具有战略定位。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性的经济中心,湾区内除港澳外,其余9城都位于广东省。怎样举全省之力,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在全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进入全面推开、全面深化新阶段,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布局的重大任务,这是广东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维护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服务“一国两制”实践的光荣使命,也是必须担负起的重大历史责任。

事实上,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一直就肩负着这样的历史使命。2018年3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广东既是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怎样通过“两个窗口”重塑开放发展新优势,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建设成为新时代广东省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历史机遇。

 去年以来,广东省高标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广深港高铁顺利开通运营,“一地两检”通关政策落地……随着一批标志性的基础设施联通,大湾区规划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落实便利港澳居民到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在科研经费跨境使用、取消办理就业许可证、实施港澳居民居住证政策等方面取得突破,着力聚焦体制机制创新;成立粤澳合作发展基金并启动运营,广东自贸试验区深改方案获国家批准,获批40项改革自主权,在法律服务、金融支付等领域与香港服务业规则对接取得突破……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蓝图的绘制,拉开了序幕。

“规划纲要”发布后,广东省提出以连通、贯通、融通为重点,推动规则相互衔接;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携手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强化跨境基础设施对接,推动粤港澳三地高水平互联互通;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携手打造“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携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加快推进合作发展平台建设,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等6项主要工作,聚焦重点领域,落实大湾区建设与发展规划。

广东省常务副省长林少春表示,当前广东将加强粤港澳三地在法律服务、金融、医疗、建筑等领域的规则对接,优化大湾区内地在市场准入、产权保护、法制保障、政务服务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推动粤港澳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成为当务之急。据了解,广东将以连通内地与港澳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此前,广东正在按照国家要求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际轨道的规划,今年上半年出台后,将会助力实现“轨道上的大湾区”。

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是大湾区建设的必要条件。广东将完善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的运营管理和机制安排,建成开通莲塘/香园围口岸,加快粤澳新通道、新横琴口岸建设,推广实施“一地两检”“合作查验、一次放行”“一站式”通关。抓好深中通道、虎门二桥、广州白云机场第二高速等项目建设。加快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宝安机场扩建、珠海机场扩建、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等前期工作,抓好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工程等港口建设,推进肇庆新港前期工作,加快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

在机制“软联通”方面,广东将致力于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推动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推进粤港澳合作办学、合作办医,抓好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规划建设大湾区文化遗产旅游路径。促进湾区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便捷有序流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为港澳居民在广东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创新是大湾区建设的第一驱动力。“规划纲要”的一大亮点就在于对大湾区科技创新的规划上,明确提出了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因此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携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就成为关键所在。广东将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共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布局建设一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开展前沿技术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与中科院共建太赫兹国家科学中心、智能超算平台等重大创新平台,推进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等重大科学装置建设,启动建设未来网络、南海海底科学观测网等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取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促进实验室、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科学数据与港澳开放共享,强化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对接合作。

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也是当前大湾区建设的着力重点。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设立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以来,已吸引港澳青年创业团队360多个,涉及互联网、金融、科技、生物、医学等各个领域,就业人员近4000人。林少春表示,广东支持科研的财政资金可以到港澳去使用,广东的科研机构、实验室也要对港澳全面开放。他说,广东历来都欢迎港澳青年就业创业。下一步,广东省支持创业就业的相关政策和财政支持政策,将对港澳青年在湾区内创业全覆盖;在营商环境、工商登记便利化方面,也将更好为港澳青年提供一站式服务。

 

图为生态环境优美的特区新城深圳市中心。深圳是全国GDP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唯一一个空气质量全面达标的城市。记者 李晓玲 摄

开启深圳改革开放的“二次创业”

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今年,这座特区新城迎来建市40周年。统计数据显示,深圳建市时GDP不足2亿元,2018年这一数值已经高达2.4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内地城市第三位,仅次于京沪。40年的艰苦创业,让深圳从边陲小镇走向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之一。

“规划纲要”中要求深圳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作为一个携改革基因而生的城市,深圳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深圳市开始进行改革开放“二次创业”,围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鼓励青年创新创业、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培育国际合作新优势等方面谋划推出一批重点项目,以期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携手周边城市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和“一带一路”战略支点。

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深圳专门组建了由主要领导出任组长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高效推动大湾区建设。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不少和深圳密切联系的项目纷纷落地或加快推进: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新增港企3698家,总数达到10800家;启动了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二期项目建设,目前梦工场累计孵化创业团队共计356家,其中港澳台及国际团队176家,总融资金额超15亿元人民币;推动注册税务师、执业药师、会计师等20多类香港专业人士在前海执业;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规划建设提速,深港协同创新中心建成运营,深港国际中心开工建设;广深港高铁全线开通,由深圳福田至香港西九龙,最快只需14分钟;莲塘/香园围口岸联检楼基本完工,预计今年可开通,深港之间再添陆路口岸;深中通道正加紧建设,预计2024年通车,届时中山到深圳可由两小时缩减到半小时。

“规划纲要”中将香港-深圳定位为重要极点,要求深圳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深圳市副市长艾学峰认为,这给深圳发展赋予了新的定位,也为深港合作提供了新的空间。今年开年以来,深圳市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动作频频。2月13日,深圳在前海集中开工一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项目,包括前海城市新中心建设项目、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首批启动项目以及深圳交通工程新开工项目等31个项目,总投资达749亿元。

随即,2月21日,空中客车(中国)创新中心正式落户深圳,这是空客公司在美国硅谷创新中心之后设立的全球第二个、亚洲首个创新中心。双方将在硬件实验室、客舱体验和城市空中交通等合作领域呈现更多惊喜。空客还把深圳作为亚太地区首批推出Voom(共享直升机服务)的城市之一。22日,南方科技大学-杰曼诺夫数学中心在深圳揭牌,以美国科学与艺术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菲尔兹奖得主埃菲·杰曼诺夫命名的数学中心今后将围绕代数学、计算数学和概率统计领域的前沿数学问题展开研究,力争取得原创性研究成果。此前,深圳已经设立了格拉布斯研究院、安德烈·盖姆石墨烯研究中心、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通过建立由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得主领衔的实验室开展重点领域项目,深圳将发挥顶尖科学家引领作用,加速为基础研究注入更多原创动能。

 记者从深圳市委了解到,目前已有6所香港高校在深圳设立了72个科研机构,转化成果及技术服务近300项,粤港联合创新资助项目达151个。未来深圳还将在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创新能力、深化深港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

可以说,粵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深圳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总牵引,是开拓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深圳将充分发挥地缘、商缘、人缘优势,把携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改革开放“二次创业”的战略机遇,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发展新格局,在教育、医疗、文化、金融等领域实现更高水平内外联动和双向开放。

今年深圳市将实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共建行动,携手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设施资源共享,试行科技投资资金出境绿色通道,深化深港两地产业合作;实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行动,改造升级沙头角、罗湖、皇岗、深圳湾等口岸,建成启用莲塘口岸,推动在前海、大鹏设立口岸,规划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加快深港边界地区高水平开发;逐步扩大“一地两检”和24小时通关的适用范围,加快完善覆盖在深发展港澳人员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让港澳居民在深圳工作生活更加便利。

与此同时,深圳还将加快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蛇口自贸片区等重大平台,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规划建设,着力加强两地在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香港青年创新创业等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深化深港澳更紧密更务实合作,提升重大战略平台发展能级。在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强基础设施联通、推动优势产业协同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合作、构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推动更高层次对外开放等方面见到新成效。

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既是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应有担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深圳在整个大湾区发展中担负着重大使命,要结合自身优势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发挥创新引领功能,在创新驱动方面要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中担当尖兵。

扬基因所优 先行先试补齐短板

 作为我国乃至世界最有创新活力、最市场化、最国际化的一个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内具有多个极具特色且互补的城市——全球领先的贸易金融与服务枢纽城市香港、中国领先的创新技术城市深圳、中国消费与贸易名城广州、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基地城市佛山与东莞,以及全球领先的多元休闲娱乐城市澳门。大湾区理当成为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一个重要实验室与支点,具有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及货币秩序先行先试的天然优势。

“规划纲要”的公布,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已经上升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对标国际最高最好最优,携手港澳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就是要充分发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香港、澳门是成熟的发达的市场经济体,是自由贸易港,在经济运行、社会治理、规则标准、政府管理等方面与国际更加接轨。广东省是内地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这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优势,也是它的挑战所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罗文在“规划纲要”专题发布会上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涉及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面临着世界上其他湾区建设所没有的新情况。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要素流动、体制机制衔接方面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发挥粤港澳比较优势,增强区域的国际竞争力,要善用“两制”之利,让体制的活力、市场的动力更加迸发出来,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竞争力。

破解之道无它,唯有创新理念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规划纲要”突出了创新的关键性作用,着眼于破解制约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力争在一些重大改革上先行先试,运用市场化法治化办法解决大湾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望成为重要的战略支点。放眼目前国际上主要的大湾区,都是处在同一关税区,采用统一的法律制度,拥有统一的金融体系和单一的货币。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要跨越三个拥有单独立法权的行政地区,通用三种货币,采用不同的汇率制度和资本流动管理制度,确实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大湾区的建设,需要疏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其中金融业的互联互通又非常关键。

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邢毓静表示,粤港澳三地法律体系不同,货币不同,利率、汇率形成机制不同,但又是在国家统一主权下顺应历史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潮流而融合发展,既有挑战,又有机遇。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融合发展,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其中制度的对接、监管的协调、市场的联通、机构的互设、产品的互认均需要时间和资源来进行具体的设计。

邢毓静认为,在此过程中,科技的运用能够拓展协作的可能性边界,应大力推广运用物联网、区块链、跨境第三方支付等科技手段,在关境管理、信息流和资金流互联互通方面大胆开拓创新,全面实现事前负面清单准入+事后管理的金融机构和业务“单一通行证”制度,进一步发展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融合,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大湾区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支持。还可在湾区内大胆探索金融体制和政策的重大改革,例如实行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港币和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推动湾区内资本市场开放和资金的自由流动,探索港币与人民币联系的汇率制度安排等,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金融改革和融合大胆先试先行、探索经验。

随着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的开通,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已经正式成型。第三方支付的跨境联通进一步促进了这种融合。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近场感应等技术的运用,让跨境通关更加便利。事实上,从去年10月开始,腾讯和中国银联合作,已经成功实现了为香港用户提供内地移动支付服务。而在此之前,微信、支付宝、银联卡都实现了在香港、澳门的无缝连接使用。这些新技术的运用,大大提升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程度,在资金便捷跨境的同时,也能够实时收集数据进行监测分析、防控风险,为大湾区金融业融合提供了一条新路。

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强大湾区的创新合作,携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大湾区发展的目标之一,深圳在此中担当重任。但在加快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的过程中,深圳由于建市时间较短,缺少由国家布局的大型科研基础设施,高等教育资源也十分稀缺,没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也是显而易见的“短板”。

此外,在部分国际技术领域,深圳本土企业尚无法做到核心技术领先。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所长刘国宏指出,深圳要对标硅谷,在创新领域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仍有不短的距离。真正能够引领世界发展、带来变革的科创技术,目前在深圳还不多见。可以说,当下深圳的科创发展也迎来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挑战。近期深圳加快推进已明确布局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高等教育卓越发展计划等举措,都意在搭建原创性技术载体和平台,构建完备的创新生态体系。

要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将深圳打造成为“中国硅谷”,还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网罗世界各地的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形成具有多元文化碰撞和世界性视角的独特竞争力,才能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