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新华网访谈刘科院士:蓄能创新体制机制 加码大湾区“软联通”
作者:刘科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1381 更新时间:2020-10-12 23:20:28 文章录入:xinglinjing 责任编辑:xinglinjing

新华访谈视频链接:http://www.gd.xinhuanet.com/zt20/ftym/szssn/lke/index.htm

值此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深圳将如何更好推进生态文明事业,守护“深圳蓝”;如何汇聚人才、创新资源,迸发城市活力,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近日,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广东院士联合会理事刘科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深圳应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在生态建设上守好“规矩”准绳、在教育上创新育人模式,赓续敢闯敢试的精神和勇气,多维度谋划发展新篇章,为大湾区建设添一份力量。

善用‘规矩’ 守护好‘深圳蓝

近年来,深圳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举措,走出了一条符合深圳实际、具有重要示范和借鉴意义的转型发展之路、环境改善之路、生态治理之路。

无规矩不成方圆。刘科表示,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的成绩背后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政策的精准实施、监管制度的有力践行、法治体系的建立健全对于培育人们的环保观念、约束破坏环境行为、营造守法守则的良好氛围有重要推动作用。

在他看来,深圳需要权衡好GDP增长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把握好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逻辑,把力气使在刀刃上,“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作为一座滨海城市,深圳拥有着资源“富矿”,如何在保护生态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能源,保持经济稳增长?刘科认为,深圳拥有发展绿色清洁能源的良好基础,可以利用更清洁的燃料如超净的类液体燃料或甲醇逐步取代柴油和汽油,尤其是船油,降低海洋污染程度,减少海洋污染物,打造环保型港口城市标杆,并为香港、上海、青岛等港口城市提供借鉴。

打造‘创知、创新、创业’育人模式

纵观深圳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就是发展新模式、新路径的探索史。近年来,深圳抢抓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机遇,加快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通过引进办学与自办高校并举,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并重,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创新发展之路。

刘科表示,在高等教育的“深圳速度”和“深圳创新”基础上,深圳还应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大学,培养真正的创新型人才。

他认为,“创知、创新、创业”三者之间是一种三角循环关系,也是高校育人循序渐进的模式。“创知”是做基础研究从而产生知识;“创新”是把知识转化为可变成产品的技术,这是工业研究;“创业”则是把技术变成财富。最后将财富投入基础研究及工业研究,形成循环。

南方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就是“创知、创新、创业”,这意味着需要将学校的科研与实际产业需求相结合。学校不仅创新管理机制,实施开放的创业政策,还于2016年在全国率先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服务深圳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和国家发展。

四十年来,中国产品靠性价比、成本优势,物美价廉在国际上取得竞争力;目前,成本优势渐渐消失,今后在国际上竞争要靠创新。在刘科看来,深圳要完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完善人才配套措施,健全“以才引才”机制,焕发年轻城市创新创业活力。

以‘软联通’扎实‘硬联通’基底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深圳作为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引擎城市之一,将如何发挥优势,为大湾区发展增添新动能?

当前,以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硬联通”已初步形成;而以制度、规则衔接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软连接”还在稳步推进。

“体制机制创新是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基础和前提。”刘科表示,粤港澳三地在经济制度、法律体系、行政体制和社会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着体制机制难题。

刘科表示,要用创新手段打破制度壁垒、实现规则衔接,使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在湾区内流通,真正地实现互联互通。深圳毗邻香港,双方应携手共进,在教育、科技、医疗、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领域实现双赢,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添砖加瓦。

 

文章来源:新华网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