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的不足和改进
郑永年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
今天谈论中国模式的改进具有非常的意义。首先,强调改进就是强调模式的渐进性,而避免激进变革。中国的历史表明,激进变革经常是没有变革,因为激进变革往往意味着重新走一遍。从长远观点看,改进或者渐进才是真正的变化。其次,尽管中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模式,但如同其他模式一样,必须发现自身的不足,通过改进,保持自己的优势。 要真正认识中国模式,就必须知道中国模式的缺陷在哪里。其中关键,是要找到体制的弊端之所在。弊端得到纠正,模式才有可能保持生命力。 从经济体制来说,中国存在一个比较强大的国有部门,这有它的好处。但如果国有部门占有了绝对的优势地位,加上政府对市场干预太过的时候,这一模式的劣势就会出现。任何东西走过了头就不行了。西方的模式,个人主义走过头也不行。中国模式的缺陷就是一旦国家和政府占了绝对的垄断地位,以致市场作用不能发挥,就会出现问题。 那么如何改进模式呢?我们已经论说过,全盘私有化并非中国现实的选择。中国问题的解决方式需要从中国内部来寻找。改进模式的方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是不同的。从目前中国存在的“国进民退”、“国富民穷”和经济发展优先、社会发展滞后的情况看,模式的改进就是要寻求各个方面的平衡点。政府的角色定位要清楚。 首先,要确定国有部门的边界。国有部门不能无限地发展,不可以无限地去侵犯非国有部门的领域。要让两个领域保持相对平衡的空间,容许它们互相竞争。国有和非国有两个部门之间的公平竞争很重要。 其次,搞清楚政府和市场各自的职能和领域。政府可以在哪些领域发挥作用,哪些领域政府应当发挥作用但是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哪些它应该退出来的地方它没有退出来,这些问题都要弄清楚。像社会改革、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教育、环保等社会政策领域,政府显然都还做得不够。 再次,要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和谐社会”是个很好的目标,但需要实际政策来建立。政府只有经济政策,而社会政策贫穷不堪。在很多场合,经济政策不能取代社会政策。举个例子,要建立和谐社会,就要进行一系列社会改革,比如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教育、住房等等。在所有国家,这些方面都是需要国家大力投入,但中国则不然。这些本来需要国家大力投入的领域,往往成为暴富的领域。在社会政策没有确立的情况下,往往是通过牺牲社会的方法来谋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这样就使得中国社会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经济发展越快,社会被破坏得越厉害;社会越脆弱,经济发展越不可持续。 更为重要的是要改变国富民穷的情况。这种情况不改变,各级政府就会演变成学界所说的“掠夺性政府”。扶贫、提高劳动收入、改变产业结构(如鼓励发展中小型企业)、税收制度改革等等,都可以改变国富民穷的情况,实现社会公平。一个公平的社会才是一个稳定的社会,政府也才具有高度的合法统治能力。 政治上也是一样。改革开放时代,中国在政治上的成功源于开放。过去为什么成功?因为形成了一种比较开放的政治过程,政治过程向社会阶层和利益开放,先向农民开放,后向城市居民开放,向各级部门开放,向各级政府开放。政治的开放性造就了改革的巨大的动力。政治领域如果开放度不够,就容易产生既得利益集团,而既得利益则必然阻碍进一步的改革。如何继续推进改革?关键在于继续的开放。现在的情况是,越想改革,来自体制的障碍就越大。 政治开放,并非一定要走西方的多党制。比如新加坡,尽管一直是一党独大,但一直保证着这个制度的开放性。只有开放才能对政治过程保持压力,一旦封闭起来,就自我腐败。因此保持开放性非常重要。
来源:羊城晚报(全国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