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产业转移” 安徽盘活“皖江龙”
“十二五”时期探索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新模式、打造中部崛起新增长极是“皖江龙”的目标
长江流经安徽400余公里,沿江城市、人口众多,上世纪90年代初,“开发浦东”的机遇曾让这条盘踞中部的“巨龙”有过“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设想。
时至2010年,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落子皖江,安徽人盘活“皖江龙”的夙愿终于从美好愿望变成了现实行动。“十二五”时期探索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新模式、打造中部崛起新增长极成为“皖江龙”的目标。
中部崛起战略增长极
定位“产业转移”的皖江城市带示范区面积逾7万平方公里,承载3000多万人口,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计59个县(市、区)。
“皖江城市带”区位优越,毗邻长江三角洲,沿江通海,古有“黄金水道”之称,其中,800里皖江一、二级岸线总长近600里,干流岸线利用率目前只有11.3%,开发潜力巨大。
在当前国家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按照相关要求,皖江城市带将力争通过承接东部沿海、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寻求自身城市群的发展壮大,形成中部崛起的有力增长极,皖江59个县(市区)自身的发展基础也为“皖江城市带”纳入国家战略奠定了基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研究员刘云中道出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先天优势”,他认为,安徽地处中部,除地区人力成本、土地成本存在比较优势之外,皖江城市带自身的制造业基础较雄厚,也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
据了解,早在“皖江城市带”上升至国家战略之前,该区域就已形成工业门类齐全、制造业优势突出的发展格局,其中安徽省80%的汽车企业、83%的钢铁企业、71%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企业和92%的家电生产企业全都盘踞在800里皖江沿岸。
据安徽省统计局最新发布,2010年安徽全省完成GDP总值达到12263.4亿元,继续巩固其“万亿GDP成员”地位,根据示范区规划,“十二五”末期,皖江城市带将创造GDP超过13500亿元,超过当前全省总量。
“十二五”开局年 “皖江龙”盼腾飞
2011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值此“十二五”开局之际,皖江城市带示范区也迎来了“三年见成效”的关键一年,加快承接步伐、提高承接水平是今年“必须”完成的任务。
按照“十二五”示范区提高承接水平的要求,皖江各市(区县)将围绕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园区定位,继续建立健全财税、土地、项目审核等管理体制,加强与境内外各地区的开放合作,引进一批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更加重视产业技术、人才团队,特别是研发中心的整体承接。
“坚持绿色承接,把好投资强度和环境评价关”被明确,这也消除了早前诸多专家学者对“承接产业转移”会以牺牲“生态效益”为代价的担忧。
安徽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可侠对本报记者说,承接产业转移获得经济增长,兼顾全省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环境的承载能力是“皖江城市带”发展必须遵循的。
此外,依托毗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安徽也加快了融入“泛长三角”的步伐,其中,皖江示范区将落实沪苏浙皖合作框架协议,重点推进跨省市合作园区共建,发展“飞地经济”。
从事飞地经济研究的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贾若祥对本报记者表示,飞地经济模式的探索有助于建立中西部发展和东部产业转移的新平台,作为以承接产业为主题的皖江示范区,“飞地经济”大有作为。他主张,在探索飞地经济的过程中,必须防止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通过此种模式转移到中西部。
盘踞安徽800里的“皖江龙”正在获得全省之力共同推进,“十二五”期间,皖江腾飞,值得期待。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