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河套经济区”,将有效提高国家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维护国家能源和粮食安全
6月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宁夏沿黄经济区”由此浮出水面,引起区域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该《规划》恰与之前媒体披露的《陕甘宁蒙“能源金三角”战略规划》相吻合。而根据记者掌握的信息,一份《关于五省联手共同打造河套经济区》的政协提案已分别提交于年初的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会议和全国政协会议,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尽管有关这一区域的规划何时获批目前尚不清楚,但能确定的是,地理意义上的沿黄地区,即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已经成为国家振兴区域经济的重点地区,这些省区的能源化工、新材料、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在全国举足轻重。
基于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等因素的考量,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姜月忠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沿黄所涉五省区(蒙晋陕甘宁)在区域研究中处于同一个整体,可视为“大河套经济区”,希望国家在这一区域内开展区域规划工作。
作为“大河套经济区”规划的主要倡导者,姜月忠用“国家势在必行的战略举措”来阐述这一区域的重要性。原因是,该区域是国家最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重化工基地,同时也是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
在他看来,被看做是“构建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示范区”和“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的“大河套经济区”规划,如果能够实施,将有效提高国家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维护国家能源和粮食安全。
但也有区域专家担忧,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并不容易。同时,内蒙古、宁夏、陕西等省区大量能源重化工项目的上马,已经形成产业发展雷同和同构竞争现象。
对此,姜月忠毫不掩饰地说,缺乏稳定的制度基础和有效的运作机制是区域协调发展最明显的问题。“各省区谋求发展的意识和主动性都很强,这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动力、活力所必需的,但是,固有的行政体制造就的是各自为战的模式。”
而根据区域经济理论,破解各省区之间产能过剩、生态保护、各自为战的关键在于构建大区域经济,跨越各个省级行政区在较大的经济区域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协调发展。
因此,姜月忠提出,“破解目前沿黄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好由国家相关部委牵头制定‘大河套经济区’规划,五省区政府参与,通过明确范围和分工,切实解决黄河水资源供求矛盾和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消除区域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争取国家在蒙西、陕北、宁东和山西建立国家级绿色能源工业基地,建设国家农业商品粮基地、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区、生态建设示范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和资源型经济转型地区。”
他表示,多年来国家和地方财政经济的发展为这一规划实施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另外,近年来五省区的经济高速发展和巨大区域品牌影响为规划实施带来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但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推进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各种障碍。有分析认为,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区域合作中未实现基础设施和市场的一体化,并且没有成立区域合作协调委员会,并未形成区域合作间共同认可的制度机制,各怀心思,使得整个经济区缺乏活力。
对此,姜月忠给出的题解是:建立五省区政府干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区域高层联系和协商。“各地区可以采取开展高层发展论坛和理论研究等方式,在课题研究、平台搭建、组织管理等方面深入合作,共同推动各省区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06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