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大跃进”式的城市化必须反思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942 更新时间:2011-8-5 10:17:39 文章录入:rongyizhong 责任编辑:rongyizhong

 

       回顾改革开放3 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9年的46.6%,从20%40%的城市化水平,英国花了120年,法国100年,德国80年,美国40年,日本30多年,中国22年。尤其是自1995年确立城镇化的国策以来,我国各地的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1996年到2009年,城镇化从30.5%466%,年递增率大约是1.3%.2 2年与1.3%
  值得玩味的是,我们还在继续创造纪录,据中国城市空间发展论坛透露,全国666个城市中,已有183个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大都市放眼今日中国,不论是一线大城市,还是小小的集镇,都在扩张膨胀,大规模整治、大规模拆迁的现象在全国大小城市随处可见,大有不可阻挡之势。的确,我国城市的面貌是日新月异,然而一个不可不警惕的事实是,不少城市搞大拆大建,一味地贪快求新,搞运动式蔓延式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城市发展的质量,产生了诸多城市化的次生问题,这些问题正在开始吞噬城市化的积极成果。

  就城市化的本质而言,一言以蔽之,就是消灭城乡差别。城市化不是简单的行政面积扩大,也不是农转非农民上楼等等;它的目标不仅仅是城乡空间的优化配置、产业互补、就业普及、卫生保障的均等化等物质硬件的提升,也包括心理健康、家庭和谐、企业文化、社会公益、政治氛围等人文软件的到位。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城市化要求社会各个部分、各个环节的有序建设与总体发展,要求硬件与软件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相互滋养,共同融合,创造一个现代都市,实现城乡互补的一体化。如果按照这一标准,我们当前所谓的城市化政绩,着实要大打折扣。反观中国当前的城市化,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特点:
  1.“大规划:制造世界一流的宏伟远景。现在的城市规划各地都亮出大手笔,规划越做越大,几十、几百公里盲目扩张城市面积的现象在全国很普遍,全国都在重复制造北京上海。甚至有报道,某省会城市比照大伦敦和大巴黎的规划,设计了一个相当于大巴黎6倍、大伦敦10倍的超大城市,规划范围涉及7万平方公里。
  2大扩张:膨胀旧城造新城。在城市化进程中,有不少地方不切合本地区实际,盲目求大求新求快,大量占地扩张规模,一环、二环、三环……摊大饼式地铺摊子,仅三五年时间,城市规模就比过去扩大了一倍。有些地方政府,不惜劳民伤财,通过搬迁来转移城市经济的重心,带动新区发展,这在当前已经形成一股潮流,大家纷纷效仿。
  3大景观:城市面貌尽显豪华。各地政府以土地作为融资平台,大搞形象工程与政绩工程,地标建筑越建越大,劳民伤财且没有多大的公共效益。
  对这种城市化建设急功近利的现象,著名的经济地理学家、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陆大道院士若干年前就已经大声疾呼:我国已经出现了城市化大跃进。这是一股在全国范围内从上到下的大规模的造城运动。城市化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超出了正常的城市化发展轨道。陆大道院士掷地有声的呼吁意在给城市化大跃进泼一盆冷水。
  更为重要的是,在高速城市化的这三大特点之后,埋藏着相当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环顾各大城市,我们到处都能看到农民上楼以土地换户口等标语,但我们很少发现全局的、长远的统筹安排;,甚至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我们都很难找寻到一个成熟的农村城市化建设方略。所以,在热火朝天的拆迁、农转非、农民上楼之后,城市化就似乎迷失方向了。在城市盲目扩张的过程当中,各地围绕着土地资源、城市生态、城市管理服务、老城居民与新增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社会保障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政府只好不断维稳,到处救火。
  最后,我们还想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这场城市化大跃进的病源在哪里?毫无疑问,有很多因素在推动这场造城运动,但这里只想讨论其中一点,即,这场运动背后深度折射出我们与国际接轨的扭曲心态。
  若是反观这三十年的建设,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国家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大多是在复制国际先进经验,又好又快地在各项指标上达到世界强国发达国家的水平。其中,西方国家的高度城市化自然就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异常重要的标杆。这一点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2 0世纪9 0年代中期确立大城市战略之后尤为明显,从中央到地方,能反映城市化程度的各项指标都变成了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一句话,中国进入城市化大跃进时代的源动力,是因为决策者治国理念的偏颇与中央集权式的政绩考核标准的失当。
  今日之中国,已经到了这样一个拐点,它不仅仅亟须对当前的高速城市化做全局的反思与修正,更需要摆脱一种心态,即,只有在得到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或者达到国际先进平的赞许或自我吹嘘之中,才能得到自信与、安慰的心态。不如此,我们不可能找到立足于本身的国家建设理念,不可能明白国家建设的本与末、体与用。

 

文章来源:中国改革论坛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