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学者观点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张占斌: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国家城镇化率比较研究
作者:张占斌 文章来源:中国改革论坛 点击数:1589 更新时间:2012-11-5 23:15:29

在第75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公平可持续发展之路演讲

各位代表,大家好,我为大家说的题目是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国家城镇化率比较研究,有一个材料已经发给大家了,我就不按照这个内容讲,上午听了很多专家的发言,很受启发。

  第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中国经济能不能保持一个可持续发展。我觉得这个问题中国人关心,外国人也关心。根据我的观察和研究,我觉得要能够保持一个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找到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什么。前段我做了点功课,新兴经济体与中国实际发展来看,我觉得我们国家保持GDP长期增长的动力是存在的,如果我们运用得好,后发的优势发挥得好,能够保持我们国家未来2078%的发展。

  中国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去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城镇化率51.27%,说明中国有一半的人已经到城镇工作,中国由过去乡村国家开始向城市国家转型。因此,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认真研究城镇化的问题,可能意义比较特殊。从西方国家来说,一个国家现代化,离不开这个国家的工业化,也离不开这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因此,工业化和城镇化都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西方发展比较早的国家现在已经进入到高收入行列,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工业化的程度比较高,城镇化程度比较高,已经达到了90%,多数在80%以上。中国的城镇化是51%,这个51%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城镇化,至少还可以扣除1516百分点,因为还有一亿六千万农民工没有完全融入城市,但是已经在城里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按照人类推进的规律,我们正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这样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是互相协同推进的,同时服务业也在增长,这样有可能对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中国有这样的潜力,如果这个潜力发展得好,对我们是一张大牌,是一张王牌。因此,我们不能对城镇化寄予过高希望,但是也不要持太低希望。中国的发展要正确客观的认识中国的城镇化,在我们的现代化进程中这是一个大战略,对中国来讲,尤其对现代化的中国来讲至关重要。

  从新兴经济国家城镇化的过程来看,像拉美的城镇化率比较高,达到70%80%甚至接近90%,这些国家人均收入有的也超过了一万。但为什么通常不把他们叫做发达国家呢?我觉得这说明他们城镇化质量没有达应该遵循的标准。大量的人还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公共服务,既使到了城里也没有成为真正的城里人。拉美的一些贫民窟也跟这个有关系。所以,中国的城镇化虽然起步比较晚,改革开放前我们一直不到20%,工业化和城镇化是脱节的,不是互动的。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有意识加强了城镇化,但是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当前,从理念上有几件事需要考虑:

  第一,要考虑中国保持一定的城镇化速度和城镇化质量。应当说,最近10年,城镇化速度很快,但是城镇化的质量不算很高,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而且有些地方的问题还很严重。1.6亿农民工没有解决公共服务问题,这说明城镇化的质量不高;一场大雨就可以把人淹死,这说明我们的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化重视面子,不重视里子,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加以考虑,真正做到速度和质量并重的阶段。

  第二个重要的理念,要降低城镇化的成本,而不是抬高城镇化的门槛。中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没有一个内生的动力的话可能要出问题,甚至出很大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找到内生动力,保持我们的发展?城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不是想办法抬高城镇化的成本,不是把地价搞得高高的,让很多农民工进不了城,落不了户,甚至让很多博士生在大城市里也安不了家,这是一个大问题,要想尽办法降低城镇化的成本。

  第三,建立包容性的城镇。这一个城镇包容各地来的人,也包容海外来的人,给他们提供应有的公共服务,以体现中国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追求现代化道路上应有的态度。至于怎么做好城镇化,我们需要一边学习,一边研究。第一,一定有一个好的规划,这个规划做好了要坚决的落实执行;第二条,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并重,同时互相促进;第三,统筹城乡发展,而且统筹城乡发展的主线应当是城镇化;四是大中小城市合理配置;五是对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包括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制度、行政体制、财政体制、行政区划都要进行改革,通过改革推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如果能做好这些事情,我们国家经济增长78%,应该是没有问题。谢谢大家!

 

文章录入:liuxin    责任编辑:liuxin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