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学者观点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任远:我国人口迁移和城镇化的新特点
作者:任远 文章来源:文汇报 点击数:1888 更新时间:2013-2-22 13:47:25

把握本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迁移和城镇化的特点,对于实现人口迁移流动和中国城镇化更协调、稳健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我国人口迁移流动和城镇化具有这样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人口迁移流动越来越构成城镇化的重要动力,同时迁移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城市常住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0年我国城镇化率为36.5%2010年为49.68%,城镇人口从4.6亿增加到6.7亿。人口迁移流动对于城镇化水平提高的贡献率约为45%左右,城镇人口自然增长对城镇化率的贡献率为5%左右,而城市区划扩大和建成区面积扩大对城镇化的贡献率约为30%左右,另外,农村人口进入所在地城镇的就地城镇化对城镇化水平提高的贡献率约为20%左右。

   我国城镇人口中的迁移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3亿,城镇中34.3%的人口是外来的迁移流动人口。在东部地区的不少城市,迁移流动人口已经超过本地人口,甚至一些地区的外来迁移流动人口达到本地人口的5-10倍。

  在当前城镇化过程中,本地人口和外地人口的社会分化性表现得非常突出。大量流动人口和本地人口差别化的生存处境和社会待遇,使原来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矛盾转移到城市内部,使原来的农村贫困问题转移到城市内,成为城市贫困问题,强化了城市内部的不平等,扩大了城市内部的社会分裂。这种社会分裂以日益增强的社会排斥和土客矛盾表现出来。特别是,迁移流动人口中60%以上的人口是1980年代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其中有不少人口是在城市出生和成长的流动人口,他们和上一代的迁移流动人口不同,他们和流出地的农村地区的关系已经越来越薄弱,他们的平等精神和权利意识得到增长,如果他们不能有效融合进入城市体系,将带来更加严峻的社会问题。

  如何来弥合本地人和外地人的社会融合和社会整合,促进流动人口在当地的社会融合和社会整合,成为当前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二,不同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人口迁移流动和城镇化态势形成更加多样的模式。

   宏观上我国人口迁移流动的态势是从西部地区向沿海地区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但是,从省际人口迁移流动和城镇化发展来说,总体表现出以下不同的模式:

   ——以上海、北京、天津为代表构成特大城市的人口迁移流动模式。城市的人口迁出率极低,跨省迁入率较高,迁移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其他中小城镇的非农业户口,形成了一种集聚性迁移为主的超大规模城市增长的城镇化模式。

   ——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也具有跨地区的人口集聚和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的特点。相对于东部沿海的特大城市,这些地区迁移流入的人口中的农业户籍比重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人口向东部地区的迁移流动可能具有阶梯性迁移的特点。 

  ——从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广西到四川、重庆等的中西部地区,出现人口导出和本地城镇化混合的模式。这些地区以省内迁移流动为主,相对来说具有较低的人口省外迁入率,同时向省外的人口迁移流出则很显著。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率的快速提高说明,不仅是农村人口的迁出相对提高了地区的城镇化率,同时人口向当地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的集中,增加了本地区就地城镇化的程度。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部地区转移,这些返回式的移民和产业转移结合在一起,推动了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构成近年来中部城镇化的突出现象,并引起劳动力市场上的区域竞争。

  ——从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宁夏到新疆一线,这些地区人口跨地区迁入和迁出都较少,省内人口迁移程度也相对较低。这些省份的城镇化水平略高于全国,但是城镇化速度的增长相对缓慢。

   ——西藏的人口区外迁入率很高,区级迁出率不高,而城镇化速度很快。

   更加多方向的人口迁移流动和区域城镇化发展的丰富关系显著地表现出大国优势,不同区域的产业和经济发展具有差别性和相互补充的作用,也为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广阔经济腹地。

   第三,我国城镇化发展经逐步从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推动中国城镇化阶段,逐步向人力资本带动结构转型推动城镇化的阶段转变。

   随着人口宏观结构的变化,与数量型迁移相伴的城市人口扩张态势也可能有所减弱。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推动的城镇化发展将会出现新的转变,城镇化发展将越来越强调质量型的人口迁移,更加依靠人力资本的质量所驱动的城镇化将成为推动我国城镇化的新动力。

  从数量型的城镇化推动转变为人力资本型的城镇化推动,意味着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变化。由于人力资本对于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加之人力资本能够推动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使城镇化水平和质量都得到提升,因此,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流动人口具有更强的迁移流动倾向,这在总体上对中国城镇化发展是有利的。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尤其需要加强对迁移流动人口的教育培训。要将大量迁移流动人口培养为高素质有技能的现代产业工人,惟其如此,才能适应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和长远发展。

   在未来1015年间,适应人口迁移流动和城镇化新阶段的特点,使人口迁移流动与不断发展的城镇化过程相协调,将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和持续的推动力。

 

作者:任远,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来源:2013-02-04 文汇报

文章录入:weixuhong    责任编辑:weixuhong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