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学者观点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城市化的中外机理比较与我国的实践反思
作者:宗传宏 文章来源:国研网 点击数:1575 更新时间:2013-3-4 16:48:47

导 读:西方城市化已经经历了数百年,城市化理论和城市发展规律已经形成体系。我国城市化驱动机理和实践与西方城市化理论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别,具有中国特色,也存在不少问题。从西方城市化驱动机理研究入手分析我国城市化驱动机理的特点,对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实践进行理论反思,可能有这样四个质疑:我国城市化进程一定要经历西方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吗?我国城市化进程是否必须经历工业化?福特主义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城市一定需要转型发展吗?只有为这些问题找出正确答案,才能有助于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西方城市化,驱动机理,实践反思,局限性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达到6.66亿,城市化率达到49.68%。近十年来,我国城市化率在以1%左右的增长速度不断提高。根据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一般城市化率在30%70%时期是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虽然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城市化速度会有所降低,但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下,城市化质量会更高。这是因为我国城市化加速的时期与发达国家不同,由于基本的制度不同,导致推动城市化水平的内在驱动力也不同,而内在驱动力才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

因此,我们要分析西方城市化理论在我国城市化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情况,以及我国城市化独特的实践规律,这样才能创新出具有我国城市化发展特色的城市化理论。

一、西方城市化驱动机理分析

传统西方城市化理论对城市化的驱动力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观点:

()大规模生产带来的城市化

工业化派认为产业革命带来大规模化生产,生产聚集带来人口集聚,因而导致了城市化的发生。城市化的发展又促进农业与工业的分离和对农产品的需求,从而推动农业的产业升级。

()农业产品和劳动力剩余带来的城市化

生产力的提高,带来农产品和劳动力的剩余,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吸纳劳动力的二三产业集中,带来城市化的发展。

()产业分工带来的城市化

基于大规模生产带来的生产力提高,产业分工开始,而产业分工又带动了产业在城市中的布局调整,这种在微观层面的积累带来了宏观层面上城市结构和功能的丰富与多样化。城市功能的多样化又推动了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推动了大、中、小城市体系的完善。

()综合动态发展带来的城市化

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城市化的动因因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不同、国际环境不同而不同,而且个人的理论观点不同,其看法也不尽一致。在具体研究过程中,着重点应根据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禀赋优势带来的城市化

禀赋优势带来的城市化对城市特色和城市化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例如,世界各地由于沿海城市具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一般相比内陆地区更有利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配置资源,先发优势都比较明显。世界六大城市群中,除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城市群外,其余都是沿海城市群。即使是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城市群,也是跨国发展的城市群,对外开放优势也很明显。

二、我国城市化驱动机理的特色

我国城市化驱动机理符合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也符合西方城市化普遍理论,但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后发城市化国家,其驱动力又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可持续城市化是根本动力

近代西方城市化是经过了农业社会、工业革命的积累,才逐步形成比较稳定的现代城市体系,其过程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与西方城市化一样,我国经济发展是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但同时,短短十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经济过热延续到城市化过热,导致城市结构和功能的不合理现象比较普遍。如何整合和优化不合理的城市化进程,是能否顺利实现我国20个百分点城市化率的主要任务的关键。因此,可持续城市化将是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大差异共同推动城市化

目前,我国存在城乡、区域、禀赋三大差异。三大差异同时发生作用推进城市化,这在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少见,也因此呈现诸多不利因素,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城乡差异带来的城乡差别,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于是出现“城乡二元结构”和“新二元结构”并存的现象,加大了城市管理难度,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不利影响。

东、中、西部发展阶段差异明显,形成了东部城市处于服务经济的辐射能力提升阶段;中部城市处于发展现代制造业为核心,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阶段;西部城市处于资源及延伸制造业发展阶段。区域不平衡导致优势资源不断向发达的东部地区集中,不利于城市化的进程,同时,在国家和区域政策制定方面带来较大困难。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各地区资源禀赋差异明显,要充分利用禀赋资源,选择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同时,将不同禀赋资源的城市形成分工合作的城市网络体系,是未来我国城市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例如,我国中西部资源丰富,生产力水平较低,而且市场主要在东部,这就需要把东西部的优势相互融合。

()城市发展的外部依赖性较强

在西方城市化理论中,城市空间规划一般比较“刚性”,一旦规划确定,往往实施多年。我国城市规划的变动却比较大,受外界影响也较大。目前,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等外部条件,国外城市空间规划的变动不明显,而我国城市空间规划则明显变动较大。例如,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开放带来经济过热,某些沿海开放城市由于政策优惠较大,引发对土地的过度投资现象,空间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超过了我国城市发展现实阶段的承受能力和需求,导致一批烂尾楼出现,这些烂尾楼甚至至今还在“消化”中。

()城市发展的制度性作用明显

西方城市化理论大多数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即使政府主导,也是以市场化为大环境进行的。改革开放前,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推行发展重化工业的政策,对城市化的支持力度较大,但同时,也导致城市化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和不平衡性,城市体系和城市结构严重不合理。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计划经济带来的重视重工业、轻视服务业的产业布局思想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特别在中西部地区仍然比较明显,这对现代城市化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三、西方城市化理论在我国城市化实践中的反思

西方城市化理论反映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由于我国城市化驱动机理有自身的特色,西方城市化理论在我国城市化实践中有指导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将西方城市化理论与我国城市化实践相对照,才能分析出我国城市化实践的问题。

()反思一:我国城市化进程一定要经历西方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吗?

西方城市化理论认为,城市发展一般经过集聚、逆城市化、郊区化、城市群等几个阶段。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化滞后工业化,同时,受到户籍等制度的限制,从一定程度缓解了城市问题。但同时,城市化进入加速期后,长期积累起来的一些问题日益突出,甚至在短期内爆发出来,风险程度大大增加,而以往处理城市问题的思路和相关政策无法完全解决,这对城市化进程带来影响。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与西方先进的城市化理念还有一定差距,往往过度注重人口集中和土地城市化,忽视了城市合理布局和城市结构优化,人口的集中往往带来比较普遍的社会管理问题。而发达国家在集聚与逆城市化相互作用的阶段,规划导向作用非常明显。例如,韩国在城市化加速过程中,着重解决三农问题,加强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推动了人口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合理布局,也推动了城市化的质量。目前,我国还主要处于人口集聚作用加速期,经常忽视农民、农业、农村这一“三农问题”。虽然我国城市规划思路也开始从城市规划向城乡统筹规划发展,但由于逆城市化还没有真正出现,乡村的需求还没有真正展开,在实施过程中真正重视城乡统筹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

笔者认为,与西方城市化进程相比,我国城市化也将经历上述过程,但其有自身特点,即进程时间将缩短,西方城市化进程的几个阶段和特征可能并行存在,甚至每个特点都不明显。另外,在不同区域也表现出不同的城市化特征。例如,浙江北部地区,经历了城镇体系合并发展的阶段,往往城市集聚区还没有充分完成就开始形成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因此,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阶段分析研究应进一步深入,阶段政策导向应更加明显,每个阶段的问题应在本阶段加以解决。

()反思二:我国城市化进程是否必须经历工业化?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普遍认识是:重化工业可以较快带来GDP,可以带来税收,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无法为当地政府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因此,城市化进程必须要发展重化工业。这种理念导致一些旅游型城市也要上马化工、钢铁等高耗能产业。根据西方城市化理论,我国城市发展首先要研究禀赋资源优势,比较各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来确定发展方向。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城市化面临后工业化城市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并存的现象。“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创立者D.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后工业社会的经济主要是服务性经济;二是专业种技术人员在后工业社会占主导地位;三是理论知识是后工业社会的中轴,是社会革新和制订政策的主要资源,其中生产知识的大学、研究部门、研究中心是社会的核心机构;四是后工业社会通过技术预测和技术评估来规划和控制技术的发展;五是后工业社会运用新的智力技术来进行决策。

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发达城市已经初步具备后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并且由于信息技术的推动,技术转移已经从梯度转移为主转向平行转移为主。中西部地区在技术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能力,而且利用东部技术优势的趋势更加明显。这样,后工业化的技术推动工业化的城市化成为目前我国城市化的一种特色。因此,就城市化整体或者区域而言,我国必须经历工业化阶段,但其向后工业化阶段的进程会大大缩短。但就单个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而言,完全可以跨越工业化阶段,向专业城市化方向发展,发展成为如会议会展、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影视传媒等特色产业的中小城市。目前,西方国家的小城市越来越成为创意产业的温床,如传统的美国好莱坞、印度宝莱坞,新兴的新西兰的惠灵顿。

()反思三:福特主义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二战以后,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入了福特主义(Fordism)时期,即以大规模生产方式为核心生产力方式,推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并成为了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的主旋律。过去20年中,由于城市化进入成熟期,发达国家为了防止垄断,进一步优化市场机制,并明确政府应以创造条件、保证市场自由运作为角色定位,从而运用市场化机制优化城市结构,推进城市化发展。近年来,城市化又出现了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的驱动模式,即以新技术为基础,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的,生产过程和劳动关系都具有灵活性(弹性),从而推进了城市结构和功能向紧凑型、个性化发展。

笔者认为,我国城市化也经历了大规模生产阶段,但没有接受真正意义上的福特主义。福特主义实质上是以大规模生产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社会发展为支撑,以人为本为原则的系统化发展模式,并且在不同阶段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自我调整。我国城市化在学习西方生产方式的同时,没有真正学到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或者说没有创新出与之相匹配的生产管理方式,表现为我国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过程中重经济、轻社会建设、轻生态环境建设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政府职能不明确,“裁判员”与“运动员”不分的管理模式仍然普遍存在,更远远谈不上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发展进程。西部城市在学习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化的经验,但也在重复东部城市化的教训。另外,在吸引人才方面,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已经可以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较好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条件已逐步成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但相当多的城市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抱着传统观念,认为提供就业和高收入就能留住人才。

()反思四:城市一定需要转型发展吗?

转型发展实际上在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一直存在,但转型的程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环境下各不相同。英国的新城运动、美国的福特主义、日本的国土规划等城市化发展的模式和方法,都是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重大的变革,对世界城市化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启示。目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国内城市普遍提出转型发展的理念。笔者认为,由于我国各个城市具体情况差异较大,转型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城市,因此,在国内转型热的环境下,更要冷静考虑分析。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跟风转型”,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些城市发展定位没有完全明确就提出转型。目前,一些城市本身具有的宜居、生态环境等软资源优势往往得不到重视,城市功能的定位重点没有放在这些软资源上,仍然追求劣势资源。二是一些城市以固有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仍然要转型。有些城市在市场化作用下,逐步形成了与城市特色相匹配的产业体系,但在转型大环境下,却舍优势,选劣势。三是不考虑自身发展条件,盲目跟随。目前,许多城市不具备发展高端产业的自身条件,但却提出发展总部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设想,其结果可想而知。

笔者认为,目前城市转型发展对大多数城市来说不是关键,关键是要明确转型与转移的关系,转型是否建立在优势资源要素的基础上。东部城市要明确转型升级的产业与向外转移的产业;中西部城市应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做深产业,更要做深产业链。

 

参考文献:

[1]潘孝军.城市化理论研究综述[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2]宗传宏.东中西部城市“十二五”发展战略的异同与转型调整[J].上海城市管理,2011(4).

 

文章作者: 宗传宏,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文章刊于: 《上海城市管理》2012年第6

文章来源:国研网

文章录入:weixuhong    责任编辑:weixuhong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