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学者观点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东北与东部:对口合作两相…
“锈带”复兴系列研究三…
“锈带”复兴系列研究二…
“锈带”复兴系列研究一…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锈带”复兴系列研究四:转型发展 全面振兴
作者:叶振宇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点击数:1760 更新时间:2016-10-17 15:04:02

2003年以来,国家持续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已取得明显的成效。当前,我国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实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已经启动。历史经验表明,“锈带”实现复兴可能需要经历一个曲折而又漫长的过程。各国“锈带”复兴既有成功的做法,也有失败的教训,许多经验值得我国当前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借鉴。

促进产业多元化。我国老工业基地长期面临产业单一、结构老化、主导产业衰退等问题,现阶段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正逢其时。著名的城市学家雅各布斯曾指出,多元化对于城市创新是弥足珍贵的。应该说,产业多元化是我国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一剂良药。在具体操作时,要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规划,既可以在现有优势产业基础上适当延伸、嫁接和发展新业态,也可以引入新兴替代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支持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我国许多老工业城市或城区普遍存在“一企独大、一业独大”状况,一批大型央企或地方国企集聚了当地大量的要素资源,并长期支撑着当地的经济发展。相反,当地的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却得不到足够重视,成长比较困难。有些地方的大企业甚至对中小企业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对此,在新一轮的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地方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创造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推出一揽子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帮助解决企业的实际难题;同时也要重视培育企业家精神,改善创业服务环境,鼓励下岗职工、科研人员、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创业。

重视就业和社会稳定。老工业基地衰落容易带来工人失业、人口流失、犯罪高发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我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也应统筹解决转岗就业、人才外流、棚户区改造等突出的社会问题。在政策层面,要坚守民生底线,实施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培养当地人才、招才引智、改善社会服务设施、创建平安城市等政策,同时也要引导各地妥善解决地方性的社会问题。

抓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老工业基地实现振兴离不开自身长期积累的硬实力,当地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具有行业技术优势的科研机构可为地区重新崛起奠定坚实基础。我国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等城市都分布着为数众多的科研机构和大学,过去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始终难以形成富有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下一步可以向国家争取批准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瞄准新型区域创新体系方向,着力推进创新体制改革,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合作,创建创新人才高地和特区,把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新动力。

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曾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过重大的贡献,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经济社会问题突出,地方有限的财力难以支持转型发展。因此,国家应坚持采取多予、少取、精准、搞活的原则,加大对老工业基地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着眼于精准解决转型发展的薄弱环节,大力培育内生增长动力,重点投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切实改善支持转型发展的基础条件。

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体制僵化是老工业基地的共性特征。即使在市场发达的欧美国家,老工业基地沦落的背后都有深刻的体制根源。当然,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工业基地面临的体制问题更多、更复杂、更顽固,要彻底啃掉体制问题这块硬骨头,就得从国资国企、创新创业、民营经济发展、行政职能转变等方面进行体制改革总体设计,实施综合配套改革,着力破除制约转型发展的利益关系,让改革红利能够转变为发展的动力。

提高干部队伍执政能力。毋庸置疑,地方政府主要官员施政失误、公职人员严重腐败、政府官员懒政怠政盛行等现象都有可能导致一个地区或城市错失发展机遇。在这一轮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各级政府应继续保持反腐高压态势,营造廉洁勤政的政治生态,选拔对党忠诚、业务精干、做事踏实的干部,加大干部异地交流任职,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综合素质。

总之,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既要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做法,也要结合我国国情,把握内在规律,直面问题矛盾,聚焦转型发展,争取通过1520年的努力实现既定目标,使老工业基地重新崛起,让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

(作者叶振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6年10月17日

文章录入:rrec    责任编辑:rrec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