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往莫斯科的跨境电商中欧班列。新华社发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华社发
9月29日,上海自贸区迎来运营5周年。
5年来,作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上海自贸区实现了一系列基础制度和核心制度的创新,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在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作为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主力军,上海自贸区的一系列创新实践,进一步拉近了上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距离。
制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方案,与“五个中心”建设、自贸试验区建设等国家战略联动,聚焦经贸投资、金融合作、人文交流、基础设施等领域,形成能集聚、能服务、能带动、能支撑、能保障的开放高地……上海,正以积极、主动、创新的姿态行走在“一带一路”上。
开放融通
“一带一路”给上海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长江口外,红色塔林密布的上海洋山港,从重庆沿长江东行的班轮将西部腹地生产的汽车零部件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到,继而转运至中东、非洲和南美。航线所达的非洲,曾是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抵达的最远端。
货物运输和资源流通,不仅映射着交流与合作的勃勃生机,更展现着历史和现实的完美对话。
拥有上海港外贸航线近半吞吐量的洋山港,借力“一带一路”建设,正在实现“东方大港”的百年梦想。而它所在的上海,也因为“一带一路”建设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雄踞“一带”与“一路”、“内陆”与“沿海”的交汇点,具有“联通内外”的战略地位,这些都为上海参与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内容,也与上海提高城市服务功能高度契合。
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659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9%,其中出口增长11.7%,进口增长25.4%,已成为上海贸易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带一路”,为上海实体产业的发展打开新市场的同时,也正在为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新机遇。
近年来,上海加快金融市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双向开放和互联互通,确立以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为基础的跨境金融服务制度,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截至2017年8月底,上海共有来自1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5家法人银行、13家外资银行分行和11个代表处,在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银行的总资产规模约2122亿元人民币,占上海辖内外资银行的14%,同比增长近49%。
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和互联互通,保持股票“沪港通”和“债券通”的“北向通”等平稳运行,推出原油期货,研究推进“沪伦通”等金融创新……上海面向“一带一路”金融创新的一系列顶层设计,彰显了中国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的坚定决心。
5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合作共赢走向纵深,为实现上海和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繁荣增添了不竭动力。
精雕细琢
绘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工笔画”
今年8月,上海吴淞海关设置“一带一路”专窗,针对“一带一路”项目货物体积大、价值高等特点,量身制定随到随查等便利举措,着力降低企业仓储和物流成本。
“一带一路”专窗的设置,实现了“让数据多走路,让企业少跑腿”,减少了企业的成本,增加了企业的便利度。
这只是上海服务的冰山一角。
服务,一直是上海最引人关注的标识,是上海与生俱来的强大基因,更是上海发展的优势所在。融入“一带一路”,对标国家战略,上海服务承载着国家和区域的多重期待。
“把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重要载体,作为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文化大都市、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平台,不断拓展改革发展新空间。”在9月27日举行的上海市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指出,要在从实从细上下功夫,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努力绘好上海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工笔画”。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上海的“精雕细琢”应从哪些方面发力?
专家认为,上海全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要在辐射和集聚上发力,从贸易自由、金融合作、科技融合和文化交流上做文章,最终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合作的驱动力,形成基于全球城市网络的辐射效应和影响力。
经过5年多的实施,上海自贸区已经成为我国自贸区建设的新标杆,其成功经验也正在向全国辐射。“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上海应当继续发挥自贸区优势,进一步完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肖文说,要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战略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科技交流和科技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走出去”,使上海的科技创新成果能够辐射亚洲乃至全球。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认为,上海应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汇聚各类优势资源和高端要素,逐渐成为国家或城市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和融入全球网络体系的新节点,成为未来增强城市全球核心竞争力的首发地区。
民心相通
打造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中心节点
从今年秋天起,上海国际电影节全新启动“一带一路”电影巡展机制。在这一机制框架下,“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签约机构所属国家的影片、影人和电影企业,将以展映、展示和展览的方式,加强交流互鉴、人文互通、增进互信,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人文合作走深走实。
“一带一路”电影巡展机制,让上海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在电影和声光电中更加贴近彼此。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走向深入,“合作共赢”理念正承载着世界期盼。这种期盼不仅融汇在经济合作里,更体现在文化交流中。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引领世界文化潮流,以更开放、更包容的态度融合世界文化。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何建华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传递着“中国理念”,就是共商、共建、共享世界城市文化,世界城市文化应当走融合之路。城市文化的传承可以体现它的独特性,但城市文化的多元应当体现它的兼容性。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应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
专家认为,“一带一路”沿线有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文明形态、文化风格多样,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上海要以人文沟通和人才培训为纽带,更好地提升和发挥文化交流的功能。
“自从开埠以来,上海的文化身份就成为一种异质文化交织之下的复合体。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上海可充分把握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变的历史性机遇,着力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中心节点、城市文明发展潮流的引导者以及新的全球文化艺术教育之都,提升上海城市的魅力和软实力,发挥‘海纳百川’的包容优势,吸纳‘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的人才、企业汇聚上海。”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于宏源说。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