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区域发展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发挥陆港作用 带动产业发…
产城融合打造区域经济强…
数字经济时代 区域如何抓…
粤港澳大湾区应注重经济…
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城市群崛起带动区域经济…
区域协调发展版图加快绘…
南京都市圈探索从区域项…
链接—《人类减贫的中国…
金融持续助力区域协调发…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成都都市圈优化配置拓展空间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1191 更新时间:2019-6-23 17:19:11

   

成都充分发挥其交通、产业、对外开放的辐射带动功能,加快与德阳、资阳、眉山等周边城市同城化进程,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区域内优化配置,拓展要素配置空间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中我们可以读出更深层次的含义:其一,成都都市圈是成渝城市群的一个“子集”,是四川经济核心区和带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其二,成都要充分发挥其交通、产业、对外开放的辐射带动功能,加快与德阳、资阳、眉山等周边城市的同城化进程。

《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成都都市圈的功能定位: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以及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

强化“主干”引领作用

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充分发挥成都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都都市圈,有一种质疑一直存在:成都拥有很大的体量和GDP占比,对周边城市而言,其虹吸效应是否会大于辐射效应?

“虹吸效应在都市圈发展初期一定是有的,一些企业进入大城市,发展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大城市越来越拥挤,他们可能会选择回流。我们提倡融入大城市,这样的融入不仅仅是‘扎根于此’。长三角不少城市都在上海、杭州等大城市辐射范围内。所以,最初可能存在虹吸效应,但从中长期看,辐射效应大于虹吸效应,大家都是受益者。”中国经济体制研究会副会长樊纲说。

成都作为“主干”,其辐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从政策层面来看,四川省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一干多支”中的“一干”就是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充分发挥成都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从城市定位来看,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都加快建设“五中心一枢纽”,高标准建设天府新区,高起点建设天府国际机场和国际空港新城,增强对国际国内高端战略资源的集聚集成能力。当前,成都已经全面进入提升发展轨道,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区域内优化配置,拓展要素配置空间,是突破当前发展瓶颈的关键。

“成都应该重点发展能够引领和带动周边城市的产业项目和服务功能,如产业链前端的研发、设计,后端的销售、服务等,进而形成研发在成都,生产在周边的协作模式;总部在成都,子公司在周边城市的产业布局;商品和信息集散在成都,分拨和集货在周边城市的分工格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盛毅告诉记者。

“成都可以从四个路径出发,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第一,做好交通、空间、城市体系建设,主动将周边城市纳入发展体系中来。第二,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都拥有很多优秀的平台资源,比如双流机场和青白江铁路口岸是四川仅有的两个一类开放口岸,大家可以分享这样的平台。第三,作为省会城市,成都集中了很多优秀的机构,这些机构的高端服务应该向周边城市延伸。第四,在共建共享过程中,成都应该有带动和帮扶周边城市的意识。”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戴宾说。

形成协同发展合力

交通、产业、市政功能、公共服务应当全面对接,实现各城市发展的统筹建设和管理

盛毅告诉记者:“从遵循城市群增长极的形成特点来看,都市圈建设是城市群建设的最重要基础。从‘点状’(单个城市)发展到‘圈状’(都市圈),再演化为‘群状’(城市群),进而填充为‘面状’(经济区),将突破城市群建设面临的困境。”

“点状”到“面状”,交通互联互通是基础。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中特别提到,都市圈是“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大约10年前我刚接触‘通勤’这个概念时,有一份研究提到,我们最多能接受48分钟的时空距离。10年后的今天,就大城市而言,我想1个多小时大家是能接受的。”戴宾说,随着交通建设不断推进,都市圈内的德阳、资阳、眉山都能实现1小时左右通勤。

当前,四川正在加快完善成都平原城市群城际铁路和高快速路网规划,推动共建绵阳—德阳—成都—眉山—乐山产业发展走廊,启动编制大成都、大峨眉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规划。

“都市圈规划要按照深度一体化甚至同城化标准来推进,因而交通、产业、市政功能、公共服务应当全面对接,实现各城市发展的统筹建设和管理。在培育阶段,可以考虑先从交通对接、产业共建着手,逐步扩大到其他方面,最终成为联系最密切的区域。”正如盛毅所说,近年来,成都与“圈”内城市的合作有了明显成效。

首先,交通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高。成都、德阳两地率先实现了动车公交化运营,日开行动车71列,最短车程23分钟。天府大道北延线德阳段,成绵高速公路扩容项目将于近期全面开工建设。成都与市(州)共享蓉欧快铁等开放平台资源,市(州)货源占蓉欧班列发货总量的40%。其次,产业联动发展不断增强。成都与广安市合作共建“成都·广安生物医药协作研发基地”,与德阳、资阳、遂宁共同推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电子精密元器件等产品的协作配套,推动209家成都家具、制鞋企业向广元、资阳转移。第三,民生领域交流不断深化。成都、德阳医保个人账户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业务成功开通,两市户籍网上迁移实现了一站式办结。从2017年7月份起,成德资费同城化正式实施,成德两地手机、固定电话互通均按市话资费实行计费。

“都市圈培育发展还应在相关城市已经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基础上,由中心城市牵头与各城市分别制定推进同城化行动方案,并纳入到有关规划中,对一些重要的合作项目和协同发展工作事项,要纳入到合作双方的考核中。”盛毅建议,如果能建立专门考核中心城市推进同城化的机制,推进的效果会更好。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文章录入:panting    责任编辑:panting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