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四川省开始进入“两会时间”,当日,政协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四次会议开幕。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此次提出了“要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据要素一体化配置”的建议。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年多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过程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要求,特别是其中的数据要素矛盾逐渐凸显出来。
李后强分析认为,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在加速推进,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破除数据要素流动障碍、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据要素一体化配置,对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数据阻碍
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首次将数据要素与传统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共同列为核心生产要素。
数据作为全新生产要素,基于其所具有的排他性、质量价值差异性、非标准化、收集成本高等特征,使得数据要素在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开放共享、确权定价、交易流通、安全保障等均存在诸多问题。
李后强认为,在实际操作层面,囿于地方政绩、涉密、各自利益、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等条件,会存在区域数据“衔接难”、部门数据“整合难”、企业数据“跨界难”等问题。
此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政府数据公开的范围、数据质量的评估、个人信息(数据)的保护、数据的交易与流通等方面,仍缺乏专门而又规范的针对数据要素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执法人员数据要素治理意识较为淡薄,治理的范围未能实现全覆盖,治理的手段也会更为羸弱。
从硬件层面来说,农村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刚刚起步,导致数据要素在城乡之间、城市之间难以实现自由高效流动。同时数据要素较难定价,海量秘密数据容易泄露,这些共同导致了数据要素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构建协同机制
为了解决上述数据要素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李后强建议,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据要素,应当加快构建一体化共享协同机制、确权定价协同机制、安全保护协同机制。
成渝两地要坚持政府统筹、部门主抓、企业及社会参与,持续完善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数字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设立统一的数据开放共享统筹机构,并建立统一的数据开放共享大平台,通过数据共享大平台,实现数据迅速收集、综合分析处理。
数据要素确权定价难度较大,对此,李后强建议对数据要素的确权从多层级多种类视角出发,对原始数据、脱敏化数据、模型化数据和人工智能化数据的权属界定和流转进行动态管理,建设统一的数据要素登记确权体系。与此同时,应当建设统一的数据要素登记确权体系。
作为安全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进一步在协同层面加强数据要素的安全保护法律法规建设,增强推动行业、市场主体的自律意识,鼓励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参与数据要素市场监管治理。李后强认为,要建立数据市场安全风险预警协同机制,全方位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据安全事件应急能力,并筑牢跨境数据安全“防火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