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来,由于海外需求订单下滑、国内投资放缓等因素,导致工业产能过剩压力再次抬头。4月份PPI的负增长,尤其是采掘工业以及原材料工业价格环比由正转负,说明上中游产业产能过剩已经成为行业发展乃至工业经济回升的阻碍因素。
分析人士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产能过剩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当前我国出现的产能过剩具有结构性因素,短期内我国难以改变高储蓄、高投资的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产能过剩:供应过多还是需求不足?
从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产能过剩往往与投资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有专家认为,我国至今尚未跳出“投资—产能过剩”的怪圈。持这种观点的人们往往认为,当前产能过剩是供应方面的问题,治理产能过剩应该从减少供应入手,因此建议不应继续加大投资的力度。
然而,各方大多认为,投资与产能过剩并非“双生子”,关键在于投资结构的优化和效率的提升。加大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并非一定造成产能过剩。在投资加大条件下,产品的同质性或者说是重复建设,以及产业结构性失衡问题才是出现行业产能过剩的最根本原因,而非表面上出现的供应过多。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超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我国整体的宏观经济运行来看,有效需求缺口尚未弥补,弥补有效需求缺口仍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除了结构性因素,产能过剩还是一个长期问题。
市场人士指出,不能因为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就归结于投资力度加强带来的负效应,当前我国面临的不是产能过多,而是有效需求不足,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回升,还需要努力扩大有效需求,刺激居民消费的持续增长。
此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副部长石耀东日前表示,我国产能过剩的形成过程中可能有一些非市场的因素在发生作用,阻碍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功能发挥,比如扭曲的要素价格,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为拉投资、拉项目,给予低价甚至在劳动力方面给予很多优惠政策,对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日前光伏“巨头”的轰然倒塌,反映出在政策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背景下,导致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外需的低迷仅仅是压倒光伏“巨头”的“最后一根稻草”。外需的低迷,对产能过剩带来的影响表明,我国企业面临的不是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而是创新能力不足,能力的同质化问题严重。
“无形之手”:治理产能过剩的方向
治理产能过剩,让市场发挥优胜劣汰的功能是一大方向。长期来看,一个运作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一定能够把资源导入到最有效率的领域。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蔡惟慈日前表示,要创造有利于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得市场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让市场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就需要减少行政干预。不过,当前影响产能过剩的非市场因素的存在,尤其是资源产品价格尚未理顺,决定了政府这一“有形之手”在治理产能过剩方面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们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从行政干预角度来看,涉及到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的完善,最终目的是为促进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形成。专家认为,政府干预应该由过去注重投资规模和管理模式的事前审批向事前、事中、事后监管,能够以节能、环保、安全、质量、土地利用等方面为标准的监管模式转变。
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途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其仔认为,在加强治理产能过剩问题时,应该把治理产能过剩和能力建设充分结合,要防止治理产能过剩对中国的产业竞争力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
当前我国产能过剩是结构性过剩,要摆脱产品同质性带来的产能过剩问题,就必须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入手,根本上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某些高科技领域中产能不足两者并存的问题。
事实上,我国产业体系支撑的综合优势仍较明显。虽然这几年国内面临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压力,但我国劳动力的规模仍然庞大,依靠大规模劳动力支撑起来的产业,其比较优势虽然会出现下降,但绝对竞争优势仍然明显。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绝对竞争优势,通过创新能力的发挥来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文章来源: 金融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