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6月8日电(记者 马学玲)8日发布的区域蓝皮书显示,随着全球化和人口红利的衰减,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深化改革所释放出来的改革红利。
6月8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联合上海社会科学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主编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2~2013)》在北京发布。
《报告》认为,2012年,是中国在世界经济逆风中艰行的一年。2013,世界经济仍将处于深度转型调整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外原动力在逐渐减弱。中国将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中,主动响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呼唤,把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不断变化的全球经济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报告》称,扩大内需、缩小贫富差距、推进城镇化、实施金融改革和保护环境,将是中国经济未来一定时期内的主要推手。
“2013年将进入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继往开来的深水开路,将会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展望新的一年,《报告》认为,在多重问题的破冰中,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将步入多元化时代。
具体而言,东部各地以科技促转型,积极探索海洋经济,已经现出发展的差异化模式;中西部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各地对产业承接模式和路径的探索也将更加多元化;东北地区探索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发展,将在与俄、蒙、朝的区域合作中,更上一层楼。此外,随着中国与周边次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入,适应周边地区文化与宗教特点的交往方式,经济合作也将各具特色。
《报告》分析称,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于全球化红利、要素红利和改革红利。金融危机后,全球进入低增长周期,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的全球化红利由盛转衰。
《报告》进一步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的人口红利趋于衰退。随着资源消耗和环境的退化,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日益凸显。由此,以低成本、大量资源和资金投入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随着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中国将重新审视和调整未来的增长路径,进入一个增长格局不断转换的新时期。
基于上述分析,《报告》认为,随着全球化和人口红利的衰减,中国的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深化改革所释放出来的改革红利。反腐败、改善民生、体制改革、收入分配改革、金融改革等深化改革的措施,将会全面释放要素生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