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26日电(记者赵竹青)2000年以来,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率超过10%.超高速的GDP增长也让我国付出了高昂的资源环境和社会代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我国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如何在区域层面上落实“转变发展方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陆大道提出,目前各地经济区名目繁多,使“国家战略”变得模糊,我国应以发展“三大都市经济区”为主导,制定全国统一整合的区域发展战略。 作为一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对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表现出了相当的担忧。他说,我国的经济增长目前仍旧主要依赖低端产品生产、重型化及高耗能产品的大规模扩张,很大程度上是靠投资拉动,这种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引起了其他一系列的问题,不但带来了大规模的资源消耗、浪费以及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更严重制约了我国第三产业的正常发展。他认为,我国这种低端产品“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早已走到尽头。 可是,为什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口号喊了多年,我国的发展模式仍然得不到有效的调整?陆大道认为,我国长期以来单纯追求GDP,缺少统一的、国家总体层面的整体规划,导致了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时至今日,我国经济增长“GDP挂帅”、“唯GDP论”仍是人们的主流观念。陆大道举例说,被媒体称为经济“增速最低”的上海,恰恰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领跑者”,其经济增长有着更多的科技含量。 陆大道说,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很长时期内,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缺少总体设计和清晰的目标。近年来,各省份都在努力将自己的一部分区域上升为“国家战略”,也就是将本地区的重点地区纳入“十二五”国家战略区域的清单,并由此诞生了名目繁多的“经济区”、“生态经济区”、“经济带”、“城市群”、“都市圈”等。他认为,这些各地基于自身需要设立的重点区域,反而令“国家战略”变得模糊。 “我国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陆大道建议首先打造“三大都市经济区”,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枢纽,并表示这一定位将体现真正的国家战略。他说,大都市经济区是当今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核心区域,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汉城、曼谷、新加坡等,随着我国逐渐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城市经济区和产业聚集带正在形成,“三大都市群”--即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以香港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也已具备建设成为全球性大型经济区的条件。 同时,陆大道强调,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思路也需要作出调整,不能普遍实施赶超战略,而应当做纵向比较,制定一个可持续的综合发展战略,建成有自己特色、有发展活力的经济系统。 对于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交通运输建设,陆大道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我国交通投资占GDP的比重近两年已上升到7%~9%,这是“很不正常的比重” ,目前这种超大规模的交通规划和建设已使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过度扩张与过度竞争。陆大道认为,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应该逐步进入一个以优化结构、综合建设管理、发展基层区域交通设施为主的新阶段。 据记者了解,陆大道院士近期参与了一本题为《2011中国区域发展报告--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区域发展态势》的报告的编撰,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该《报告》称,今后十年我国需要一个以民生为核心、以解决地区间收入差距为目标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这个战略要通过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机制,将提升发达地区的竞争力与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该报告的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卫东对记者表示,我国的区域规划工作自上世纪90年代后曾被打入“冷宫”,特别是全国性国土规划工作直到最近才再次启动,并且由发改委这样的综合部门转移到更为专业的国土资源部,这一转变是件可喜的事情。他同时希望,此次中科院地理所编撰的区域发展报告能为我国的区域规划工作出一份力。 记者从中科院地理资源所获悉,该报告是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响应中科院“创新2020”工程组织实施的一批综合研究报告项目所取得的首批重要成果,均已集结成册于去年年底前出版。这批成果还包括《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机器整治策略》、《2010中国资源报告--资源流动:格局、效应与对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