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重大战略的目标和任务,切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大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对接,对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关键词:“一带一路” ; 京津冀协同;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
一、“一带一路”建设和三大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一带一路”建设与京津冀协同、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具有各自不同的目标和重点,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承担各自不同的分工定位。其顺利实施,将对我国区域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影响。
“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新时代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总抓手,覆盖东中西、南北方、省市县不同区域,承担着带动我国区域开放、改革和发展的历史重任。“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5 年以来,特别是2017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017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7.4 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7.8%;在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1443 亿美元,增长14.5%。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这表明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全国各地不论是沿海发达地区还是内陆欠发达地区,不论是省级行政区还是市县级行政区,都要因地制宜、积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升自身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一带一路”建设给不同区域带来不同机遇和挑战,不同区域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也承担不同功能和任务。
京津冀协同、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战略目标和重点各不相同,承担着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发挥先行示范和辐射带动的重要功能。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致力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以雄安新区作为集中承载地创造“雄安质量”,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扩大生态空间的环境容量,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探索跨省级行政区分工协作、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为全国过密地区优化和协同发展提供有效样板。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重点在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推动沿江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统一融合入手,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加快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建设成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带,为我国江河经济带绿色和开放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重点,在于发挥粤港澳区位交通便捷、产业体系完备、改革开放前沿的独特优势。加强粤港澳间产业互补和制度对接,探索不同关税区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加快国际接轨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和自由化经济体系,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经济体和世界级城市群,为我国湾区经济创新和开放发展提供先行示范。
二、三大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能有效发挥三大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辐射带动和服务支撑作用。推动其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度对接和融合互动,对于新时代我国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一)切实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多元牵引作用
破除跨省级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促进京津冀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高效配置,突出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产业配套协作三大重点领域,强化北京首都核心功能带动作用,引导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牵引效应。
1. 政策牵引。强化北京首都的国家政治中心地位。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党政机关、智库机构、企业总部、社会组织等在战略部署、规划制定、政策设计、资源配置、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推动作用,持续增强在“一带一路”建设政策沟通中的策源地功能,在构建多层次政府间沟通交流对接机制、促进政治互信、推动国际务实合作等方面提供更充分的政策引导与支持,有效把控“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方向、力度和节奏。
2. 文化牵引。切实强化北京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发挥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文化影响力,营造蕴含古今中外、多元包容的全球先进文化交融环境,办好2022 年冬奥会等重大国际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有机整合和对外开放,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的文化魅力和文化自信。着力汇聚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体系建设,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牵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
3. 模式牵引。积极探索总结京津冀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和经验,推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效治理北京“大城市病”,高标准推动“雄安质量”创造,全面推进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和沿线各国提供可资借鉴的优化开发和协同发展路径,为中国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模式牵引。
(二)有效强化长江经济带发展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依托作用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优化沿江地区产业和人口布局,统筹长江上下游和东中西部区域协同发展,推动建成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支撑带,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的战略依托。
1. 通道依托。发挥长江黄金水道横跨东中西和贯通众多水系、港口的优势,高效衔接铁路、公路、航空、海运等综合交通运输方式,依托渝新欧、蓉欧、汉欧等中欧班列加快向西拓展开放,发挥沿海港口枢纽作用推动向东出海开放,促进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连接带动南北方开放互动,积极对接孟中印缅、中国- 中南半岛等“一带一路”重点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加快建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多元组合的通道依托。
2. 腹地依托。长江经济带包括我国东中西11 省市,地域面积占全国的21%、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占全国的40% 以上。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以及滇中、黔中“三大两小”城市群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和梯度,自然资源、劳动力、市场、技术等经济要素富集且互补性强,对外开放的市场空间和需求潜力巨大。作为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带,可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战略腹地依托。
3. 绿色依托。坚持不懈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领域绿色循环低碳化,积极推动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探索内河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模式,促进全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均衡发展。倡导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制度经验,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有力促进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模式方面的绿色依托。
(三)充分激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样板展示作用
推动粤港澳深化合作,发挥香港、澳门国际化、自由化经济体系优势,强化广州、深圳的辐射带动作用,共同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提升在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和对外开放中的功能地位, 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现代化、国际化的样板展示。
1. 改革开放窗口的样板展示。充分发挥深圳、珠海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窗口作用,继续深化在重点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增强香港、澳门国际自由贸易港及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国际化开放功能,加快粤港澳全面国际接轨步伐,推动粤港澳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切实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展示窗口。
2. 全球要素配置的样板展示。发挥港澳发达、自由、开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优势,依托珠三角城市先进高效的产业体系,强化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特殊功能区的示范带动功能,快速对接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打造高品质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强化粤港澳出海的对外综合交通枢纽与国际大通道作用,积极拓展全球货物、服务和资本等要素配置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全球贸易投资便利化和自由化效率效益,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高效配置全球要素的样板展示。
3. 多元包容发展的样板展示。
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语系和关税区的独特优势。着力推动制度对接、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和文化交融,促进粤港澳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和实现多方合作共赢加快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充分彰显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特色、实力和制度优越性,形成求同存异包容和谐发展的中国模式,为“一带一路”建设多元主体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实现互利共赢提供样板展示。
三、对接的重点领域
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统领,以加快补齐“一带一路”建设同三大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对接的重点和短板为切入点,在规划、平台和机制等方面切实推动战略实施的精准有效对接,努力形成战略实施合力。
(一)加强战略实施的空间布局对接,构建内外联动、多点支撑的战略实施空间格局
强化“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外空间布点与国内区域支点的连接互动,推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在空间上有效对接,率先推动与新亚欧大陆桥、中国- 中南半岛、中巴经济走廊空间布局对接。发挥三大区域比较优势和特色,明确重点战略板块、城市和产业园区功能定位,突出“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城市、境外经贸合作区在空间布局对接中的支点支撑作用,避免在全方位开放合作过程中出现力量分散、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等问题,构建“内外契合联动、多点有效支撑”的战略实施空间架构。
(二)完善战略实施的基础设施对接,全面提升我国基础设施内外互联互通水平
以海陆空综合交通运输、能源、信息等设施互联互通为重点,以综合保税、海关监管和自由贸易等国际贸易投资便利化设施为配套,加快补齐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基础设施短板,努力畅通三大区域对接“一带一路”的交通、能源和信息等联系通道。加强国内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走出去步伐,全面提升内外互联互通水平,强化战略实施和融合的基础支撑。加快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建设,以重庆为运营中心,以广西、贵州、甘肃等为重要节点合力建设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为战略对接提供先导性战略支撑。
(三)推进战略实施的对外开放合作对接,助推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为支撑,加快促进国际经贸合作规则对接,着力打造优质高效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双多边投资贸易合作的重点方向、国家和领域,发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基础与开放优势,全面推动引进来与走出去协同互动。积极稳妥地扩大金融、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率先在三大区域选择若干城市和行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提出的扩大开放举措。发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平台辐射作用,增强在白俄罗斯、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境外经贸合作区的示范带动功能,有力支撑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四)提升战略实施的产业创新升级对接,切实增强我国产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力
着眼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趋势,以加快推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产能合作为引擎,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能力与产业体系为支撑,统筹国内外市场和要素资源,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条和优势产业集群。深化国际创新互动与产能合作,激活不同战略区域的产业创新发展潜力,积极推动网上“一带一路”建设,鼓励和支持高铁、核电、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等中国优势产业及共享单车、网上支付等新业态走出去,打造一批中国国际品牌,促进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和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不断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和创新链的地位。
(五)落实战略实施的政策体系对接,发挥政策互为配套和支撑的叠加共振作用
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惯例要求,推动国内政策与国际规则接轨,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与三大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之间的政策统筹衔接。发挥上海合作组织、中国- 东盟“10+1”、中国- 中东欧“16+1”、博鳌亚洲论坛等国际合作对话机制的引领作用,优化完善对外开放政策,引导各战略实施的政策目标、重点和工具的全面衔接。率先推动中欧班列、企业走出去、国际产能合作等方面的政策对接协调,支持三大战略区域制定“一带一路”建设产业指导目录,减少政策交叉重复,避免地方政府间竞争性政策冲突,促进政策实施层面的配套协调,加强政策的效应评估和动态调整,切实提高不同战略实施的政策保障合力。
参考文献:
[1] 徐绍史主编. 一带一路国外投资指南(上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 祝合良等著. 京津冀发展报告(2017)[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3] 王振主编. 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2011-2015)[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4] 刘慧等. “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5(05).
[5] 黄群慧等. 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7(03).
[6] 郑德高等.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空间重塑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2015(03).
【该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017年“一带一路”重大研究专项课题“一带一路建设同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对接研究”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高国力、黄征学、张燕,促进“一带一路”同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对接[J],《宏观经济管理》2018年第8期,第15-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