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朱翔,男,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沙 410081)。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份,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中部地区人口众多,位置适中,腹地广阔,市场潜力巨大。笔者从开放发展、产业提升、改善生态环境、培育增长极等4个方面对中部地区的崛起与协调发展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推进中部地区开放发展
中部地区应依托京广铁路、京九铁路、欧亚大陆桥、长江黄金航道等交通通道,构建大交通、大流通、大市场体系,加强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等运输方式合作,加快多式联运发展,构建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京广铁路、京港高铁、京港澳高速和107国道等南北大通道纵贯中部地区河南、湖北、湖南3个省份,连接郑州、武汉、长沙3大中心城市,形成了中部地区崛起的中轴地带。该中轴地带北连环渤海经济圈,使中部地区能够快速地对接京津冀地区;南通珠江三角洲,使中部地区能够快速地对接粤港澳大湾区。
长江是中国重要的内河运输通道,途径中部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4个省份,向西直达成渝经济带,向东直抵长三角经济区,是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做大做强宜昌、岳阳、武汉、九江、芜湖5大港口城市,注重打造武汉城市圈(包括武汉、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以及岳阳—长株潭、九江—南昌、芜湖—合肥等城市带,依托长江发展江海联运,通过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出海,促进中部地区开放发展。湖南、江西要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对接,主要是交通对接、产业对接、商贸对接、文旅对接和科教对接,积极承接来自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现阶段,湖南、江西重点对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香港等城市的产业转移。河南、山西要依托陇海铁路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欧亚大陆桥加强与中亚、俄罗斯、东欧和西欧的商贸联系。河南、山西还要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依托北京、天津开展科技攻关,加速国际化进程。
二、推动中部地区产业提升
中部地区应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聚焦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加大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医药、服装、化工、冶金等部门的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培育高水平的专业园区,主攻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造业领域关键技术。二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郑州、合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重点,武汉以光机电一体化为重点,长沙、南昌以新材料、智能机械为重点,太原以新能源为重点。三是加强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大对中部地区煤炭、电力、新能源、新材料等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以原材料精深加工、矿山采掘设备更新改造、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率为重点。提升山西的煤炭发电能力,提升湖北、湖南、江西的水利发电能力。四是提升中部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技术人才培训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重点推进中部地区农业的绿色化、信息化、市场化、深加工转型,把郑州建成国内最大的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把长沙、南昌、合肥建成绿色农产品加工中心。五是积极承接来自海内外的产业转移。重点承接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以家用电器、电子元器件、服装、制鞋、家居产品、食品等为重点。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三、改善中部地区生态环境
结合中部地区发展实际,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重点解决好长江、黄河、湘江、淮河、鄱阳湖、洞庭湖、巢湖等流域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问题。从资源开发、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山西、河南重点整治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城镇水体污染,严格控制散烧燃煤污染,稳妥推进清洁取暖工程。山西应从严控制煤炭生产规模,对工矿废弃地、煤炭采空区加大整治力度。河南应从严控制重化工业规模,尤其是传统建材、煤炭的生产规模。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抓紧实施长江流域综合治理,启动洞庭湖、鄱阳湖、巢湖新一轮综合治理。突出整治非法码头和采砂场,保护饮用水源地,“关改搬”沿江化工企业。实施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园区循环改造工程,促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建立污染地块和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信息化系统,强化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结合“十四五”规划,推进“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相关工作,建立中部地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合理配置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
四、培育中部地区新的增长极
中部地区各个省份要依托各自比较优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
山西要创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差异化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提高太原都市区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构建大同—太原(晋中)发展轴心。完善多式联运和中欧班列、中亚班列运行机制。
安徽要积极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以合肥为核心,以芜湖—马鞍山、安庆—池州—铜陵两大城市群为两翼,打造长三角重要支撑带。推动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推进皖江城市带创新升级。创建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重点建设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江西要建设好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江西—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中心、鹰潭科技专项转化试点、景德镇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等项目。创建九江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抓好赣江新区建设和昌九、昌抚一体化发展。
河南要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设。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郑汴一体化、郑许一体化和郑新、郑焦深度融合,加快郑州国际化大都市区建设。推进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和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生物育种、通信技术、超级电容、工业CT为重点,构建大数据及网络安全、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等产业集群。
湖北要积极支持武汉建设世界设计之都和区域金融中心,支持宜昌建设仿制药生产基地,支持十堰建设现代汽车城。努力发挥重大平台的牵引作用,把武汉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把襄阳、宜昌建成区域性创新中心。加快武汉光谷等国家创新平台的建设,建设长江中游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心。
湖南要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长沙、株洲、湘潭要共建交通网络、物流网络、电力系统、信息系统、环保系统、预警应急系统,整合技术、人才、创新平台等资源,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企业协同创新、环境协同治理。支持长沙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着力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国家创新创意中心、国家交通物流中心,实施高新技术引领和优秀文化带动战略,加快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大都市。
本文节选自《区域经济评论》2019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