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国区域经济理论演进与未来展望
作者:刘秉镰、… 文章来源:《管理世界》 点击数3268 更新时间:2020-12-21 12:12:09 文章录入:duyating 责任编辑:duyating

摘 要:中国区域经济70年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区域经济理论支撑。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现实与借鉴国外区域经济理论方法的基础上,中国区域经济理论的演进呈现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的阶段性特征,逐渐形成了“引进一吸收一消化一创新”的发展模式。中国区域经济理论在研究视角、研究范式、研究内容及发展模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于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差异性特征。面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中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未来将在学科融合、假设前提、研究范畴、研究机制与区域政策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此外,本文还对“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区域经济理论;演进脉络;未来展望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人口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经历了极富特色的70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作用的逐步推进,在多重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的综合作用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路径也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二、中国区域经济理论的演进脉络与阶段划分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演进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从属于宏观经济的理论逻辑框架;二是以问题为导向,在“引进一吸收一消化一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和完善。基于此,本文系统地梳理了70年以来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产生节点、引进时间节点及应用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跨度,进而将中国区域经济理论演进归纳为4个阶段:一是1949-1977年,模仿应用前苏联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主导的时期;二是1978-1999年,引进和吸收应用西方区域经济学非均衡发展理论主导时期;三是2000-2011年,以吸收和消化综合性、应用性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为主导的时期;四是2012年至今,借鉴融合多学科前沿经济学原理、创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主导时期。具体如图1所示。

 

 

三、中外区域经济理论研究比较

 

总体来讲,中国区域经济理论立足中国经济发展特征现实、积极借鉴国际理论前沿,正在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理论体系。中外区域经济理论在研究视角、研究范式、研究内容以及发展模式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表2所示。

 

 

 

四、中国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展望

 

中国特色区域经济理论体系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展望未来可能呈现如下特征:

(一)区域微观经济基础转变,要求理论研究学科融合发展

 

(二)区域市场结构转变,要求改变理论研究假设前提

 

(三)区域空间形态转变,要求理论研究范畴扩大

 

(四)区域关系转变,要求理论研究重视协调效应

 

(五)区域政策研究向全产业链发展,将更深刻地影响理论研究

 

(六)“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展望

 

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将集中在如下方面。一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如积极发展融合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理论。二是聚焦地区落差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涵盖中心城市与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与维度设计精准化区域政策理论和方法体系等。三是解决以实现新型城镇化为核心的区域经济规划理论,重点聚焦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以及中小城市产业集聚与转型升级等理论突破。四是加快推进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区域经济理论发展:完善城市群规模理论,深人探索如何形成人口合理分布、多层次城市优化布局的城市群空间结构,推动城市群服务功能优化。五是实现区域经济开放新格局的理论突破:一方面需要加快区域对外开放布局优化的理论研究,逐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发挥自贸区、“一带一路”等的点面辐射作用,培育带动区域开放高地;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区域开放质量的理论研究,推动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与对外投资质量的整体提升。

 

作者:刘秉镰,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朱俊丰,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周玉龙,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文章节选自:《管理世界》2020年第2期)

刘秉镰,朱俊丰,周玉龙.中国区域经济理论演进与未来展望[J].管理世界,2020,36(2):182-194.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