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王增智:运用数据话语推动话语体系建设
作者:王增智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点击数3619 更新时间:2020-12-24 10:49:12 文章录入:duyating 责任编辑:duyating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据统计,截至2020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手机网民达8.97亿。这意味着,只要每个网民点一个赞,或发一张图片,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信息。可见,当今的中国已成为一个数据大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交汇融合,互联网快速普及,全球数据呈现爆发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国家管理、人民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一般来说,数据除了具有客观、中立、科学的特点,还具有某种话语特征,而“用数据说话”使数据产生了一种新的话语权。比如,当我们描述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历史性成就时,或者当我们用比较视角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时,数据话语尤其是大数据是必不可少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由此,数据话语应成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助力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第一,以数据话语提升中国话语的阐释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究其原因,一是调查研究不足,缺乏各种数据支撑;二是传播范围不广,较少运用大数据技术。为此,我们需要应时顺势运用数据话语。同时,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构建,同样也需要某种话语体系的支撑。而要使这种中国话语具有底气,运用数据增强其表达内容的客观性和说服力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例如,构建“中国奇迹”这一话语,仅仅阐释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原因是不够的,还要用各种数据描述“奇迹”的样态,增强其可视性和客观性,人们才会在情感和逻辑上接受和认同这种话语表达。

 

  从整体上讲,构建话语体系与综合国力密切相关。在国际上,中国话语的强弱归根结底来自于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除了需要通过直接的硬件设施来呈现,还需要通过数据话语来构建,如衡量综合国力的各项指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样态等,都离不开数据话语的支撑。中国是数据大国,应立足于中国数据实际,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一是扎扎实实地搞研究,用严谨的态度收集各种数据,依据客观数据提炼出标识性概念,把话语建立在数据上。二是善于用数据说话。利用数据认识过去,把握现在,预测未来。数据不仅呈现出社会变化的事实,而且隐藏着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应基于客观数据,引导人们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正确认识。

 

  第二,以数据话语强化中国话语的知识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还处于有理说不出的境地。这说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传播力度还有待提升,特别是要在强化知识的来源和传播技巧上下功夫。人类的知识来源于对过往历史经验的记录,而数据就是记录的载体。构建中国话语需要一套知识系统支撑,特别是新知识的支撑。这就要求研究者具有通过大数据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大数据构建了一种新的知识模式,把曾经难以捕捉的关系和知识都捕捉到,产生了海量新知识,造就了知识大爆炸。这种相关性数据分析,往往使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产生了关联性,并提升为知识,从而颠覆了人们常识中的因果联系,构建了一种全新的获取知识模式。

 

  就学术研究而言,任何学术研究都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数据正是各种知识的记录或来源。无论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者经常需要掌握大量相关数据,研究才得以正常展开。我们除了需要弄清研究对象本身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一般规律性因果关系,还应深挖不属于因果关系的关联性问题,发现若干个数据值之间的数理关系。利用大数据的关联性,我们可以更容易、更快捷、更清楚地分析事物,从而增强知识在把握现在和预测未来中的作用。譬如,有学者利用大数据研究“中国梦”发现,对“中国梦”的阐释既有常规性的理论表达,也有关联性的勾连要求,并被赋予较为浓郁的人性关怀和人文色彩。这说明大数据时代的学术研究应充分关注各种关联性研究,以获取新知识。通过大数据增强构建中国话语的知识性,让数据传递知识话语,在大数据的算法之中,把中国故事传播到各方面各环节。

 

  第三,以数据话语增强中国话语的认同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还处于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这说明中国话语在国际上的认同度还有待提高。人们对用数据说话的偏爱,有助于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认可度。比如,关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就可以运用各种数据来构建。《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显示,中国国家整体印象得分为6.22分(总分为10分),延续了近年来小幅增长的势头。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6.5分)和国内治理的表现(6.2分)赢得海外好评,尤其是在科技和经济领域参与全球治理的表现得到更多认可。“全面从严治党”成为最突出的中国执政党形象,而这种可视性的数据一下子就使人们在大脑中形成了对中国的直观印象。

 

  我们认识、分析、理解事物,往往需要运用电子化的数据记录。大数据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记录世界和认识世界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为此,我们应当直面“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各种机遇和挑战,通过科学合理的数据话语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作者:王增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