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学科发展 >> 学术评价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我国都市圈发展报告发布
“稳”字当头 近二十个城…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粤…
中央一号文件梳理回顾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
常纪文:制定粤港澳大湾…
《2018县域经济与县域发…
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完…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发改委专家:不认为中国在大的格局会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点击数:1179 更新时间:2018-10-30 11:13:53

发改委专家:不认为中国在大的格局会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改革开放40年有很多值得纪念的东西,有很多值得关注和总结的东西,但是我觉得最眩目的是中国的城市化。”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主任徐林表示,我国的城市化率由改革开放初1978年的17.9%,提升到了去年年底的58.52%,平均每年大概提高了1.02个百分点左右,中国的城市人口目前也超过了8亿人。无论是一线城市、二线城市还是到西部地区,甚至比较偏远的县城去看,中国城市和城镇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徐林说,过去40年,中国城镇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背后是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中国的城市化也带动了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大概2.7亿的农民工实现了异地的转移,他们从农业到非农产业就业,从农村到城市地区居住,这种转移大大节省了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效率和增长质量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有人认为,由于过去几年中国农业劳动转移的数量有所下降,中国开始出现了“逆城镇化”的现象,对这种观点,徐林表示并不赞同。他分析指出,会不会出现"逆城镇化"的现象,是由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资源配置是不是还追求更高的报酬和更高劳动生产率的部门决定的,如果这样来看,中国城乡的收入差距现在还有2.7倍。如果把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公共服务的差距再包括进去的话,实际上这种收入和公共服务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徐林表示,从农业劳动生产率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差距来看,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大概只相当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四分之一。按照人往高处走的规律,今后依然还会出现劳动力资源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趋势。“这样一种趋势只要存在,我不认为中国在大的格局会出现逆城镇化的现象。少数城镇人可能出于对某种情结的考虑,到农村去居住,这批人的变化,不代表大的出现逆城镇化的现象,所以我们对逆城镇化的表达要保持一种警惕。”徐林说。

     在徐林看来,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促进乡村振兴,今后政府肯定会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到乡村地区去改善乡村的生产生活和公共服务的条件,这是出于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平衡城市和农村发展的需要。即便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离开了城市化的拉动,乡村的振兴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在城市化率还不到60%的情况下,就要实现乡村大规模全面的振兴,这是做不到的。所以目前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有重点、有规划、有节奏的来进行,做不到遍地开花。未来继续带动农民收入增长,提高整个经济的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还是要靠城市化来实现。

    徐林认为,我们未来的城市化要进一步改善制度建设,使城市化在过去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城市化的动力来自何处?“我觉得未来城市化可能就要按照十九大的要求,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已经进城农民工的落户及他们的家属、子女的市民化。一旦这个问题能够得到突破,可以想象,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人口的比例还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在这一块是具有巨大的空间的。”徐林说,当更多的农民工可以和他们家人在城市团聚的时候,他们可以形成对未来更稳定的预期,他们的子女可以接受更现代的教育,这对中国的现代化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徐林认为,从农业的发展角度来说也必须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的水平。中国即便到了很现代化的程度,农业相对其他产业依然会是相对弱势的产业,需要有政府的补贴。如果城市化水平不高,这样的补贴机制是不可持续的。

    在徐林看来,中国未来城市化的星火燎原还会走二十到三十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克服在过去城镇化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城市治理,包括城市可持续方面发展方面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的城镇化之路可能会走得更加稳健健康,城市和农村发展会更加平衡。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文章录入:zhuhuayue    责任编辑:zhuhuayue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