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终生教育合作打造新型村庄共同体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702 更新时间:2010-2-28 0:14:29 文章录入:zehui 责任编辑:zehui

终生教育合作打造新型村庄共同体

刘浩[*]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872

几类重要的农村生产要素在城乡二元结构中无法正常地实现就地内部化,真正成为农村内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相反的是,往往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共同作用中被其他产业所抽走。就资金、人才、土地、资源等要素而言,给予农村资金以适当的利润回报率,给予农村人才以发展支持,给予农村土地以合作化的管理,给予农村其他资源以充分稳定的产权保护,这将是缩小我国城乡福利差距的必由之路。

别的先不谈,就先简单说下“泽慧中心”这样一个非政府组织的角色,如何牵线搭桥让来自农村的各方人才内部化,尽管想法不成熟,但是可引导大家共同探讨。

首先,在思想上确立两个结合,个人人力资本的积累与泽慧中心的组织发展相结合,组织发展与本村建设相结合,形成良性成长的循环圈。

其次,明确“泽慧中心”的参与者以及参与主体,从而划分出实践的不同层面与对象,比如社区精英在深度培育之后的积极参与,政府的政策倾斜,外部的资金注入,以及同乡名人的身份引入等,都要在组织框架中给予其合适的组织定位。

最后,对反哺型人才的终生教育培养机制建设,包括观念养成与能力建构两个层面,培养方式可以就对象所处的发展阶段划分如下几方面:

一是培养乡土意识,家族意识,要对家乡有感情,让家成为他们信仰的精神家园,用家族观抵御因由全社会的信仰缺失导致对个人行为的不利影响,这也是本次暑假社会实践的教育重点。

二是公共教育的积极渗透与查缺补漏。公共教育因为应试流动淘汰机制的存在而带来诸多弊病,因此,通过“泽慧中心”的平台构建,接受过或者正在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阶段的学生均可为较低层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提供公共教育覆盖不到的服务或者帮助,最终达到相互教育与共同提高的效果。

三是参与各方的泛教育意识培养,树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不能沦为口号式的语录,更应成为一种贴近社会实际的感知生活、认知生活的生活方式。

四是对获取社会资源起步者的全方位支持,用同乡会、假期回乡社会实践、成长机会共享,(比如工作信息提供、政府企业实习联系、就业指导、考试辅导等)、创业基金等方式作为乡土情感沟通的纽带,确保“离乡不离心”。可以说,这是泽慧中心未来开展社会实践的重点。

五是对可能获取的社会资源者加以选择性吸纳,努力发掘其对家乡“寻根文祖”的心理要求,所以,在组织文化传播中,笔者认为乡土味要越重越好,最好能够引发彼此的心灵共鸣。这或许将成为“泽慧中心”今后公关工作的重点。

“泽慧中心”可根据现有的社会与经济条件,选就几个关键环节展开工作,依托现有社会公认的教育培养体系,走出一条“泽慧中心”自己的反哺人才培育道路,打造全新的村庄共同体,构建一套具有复制操作性的“泽慧中心模式”。



[*] 刘浩,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05级本科生,现担任中国人民大学陶研会会长。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