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学者观点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范恒山:我国促进区域协…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孙志军: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作者:孙志军 文章来源:时事报告 点击数:1717 更新时间:2011-11-4 21:05:38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对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了深刻阐述,明确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创造出中华文化新辉煌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为我们进一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决策

  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和部署,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原则要求。中央这一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对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一)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论述和工作部署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和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要求,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这是我们党在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标志着我们党在文化建设的认识上实现了一个重大突破,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把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进行了系统部署。2006年,中办、国办下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大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高度,强调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系统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和扶持政策,这是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标志着中央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20102月,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深刻阐述了发展文化产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20103月,中办、国办转发《中央宣传部关于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意见》,强调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要在继续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20107月,中央政治局专门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专题进行了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三加快一加强”的文化改革发展总体布局,强调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国家“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高度,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等重要讲话和文章中专门就文化产业的属性特征、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进行深入阐述,并多次就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专题调研,作出重要指示。20115月,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主持召开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研究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强调要以新的视角认识文化产业的地位作用,坚持内容为王,以更有力的措施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二)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做大做强骨干文化企业,加大推进力度、加快发展步伐、提高质量效益,努力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原则要求

  归纳起来,就是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注重内容为王,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市场,一手抓艺术创新、一手抓市场开拓,切实把遵循艺术规律与遵循市场规律结合起来;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积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调整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内外并举,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具有重大意义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越来越需要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新时期新阶段文化建设一项十分重大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是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文化的经济功能很大程度上通过文化产业体现。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和突出特点,是一个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为生活服务,又为生产服务,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点。抓住文化产业,就抓住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在扩大内需方面,文化产业与物质生产和服务业相融合,可以有效提高物质产品和服务业的文化含量与创意附加值,促进消费升级;同时,对文化自身的需求也是内需的重要方面,文化产品和服务可以形成新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热点,直接拉动消费的增长,挖掘文化消费潜力、拓展文化消费空间,已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按国际经验测算,我国每年文化消费可达4万亿元,但实际消费不足1万亿元,巨大的文化消费潜力和产业发展空间有待挖掘。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需求强、消费空间大,开发价值高、投资机会多,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作用日益凸显。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辟发展的新途径新空间,迫切需要文化产业有一个更大发展。

  (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科技条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

我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作的贡献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美国的文化产业占整个GDP25%,英国达到11%,而中国只占到2.6%

  当今时代,文化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市场和科技的支撑。市场和科技如同鸟之双翼,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动力。从市场经济发展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文化与市场的接轨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让文化生产要素在市场中高效流通和配置,才能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合力;让经营性文化单位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才能更好地利用丰富的市场资源做大做强;让文化产品真正成为市场上的商品,变为广大群众的消费,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产品的文化功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运用符合市场经济的思路、办法、手段来推动文化发展,借助市场的力量生产制作优秀文化产品、扩大先进文化的影响,迫切需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从科技发展应用看,现代科技深刻改变了文化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也赋予文化新的内涵、新的功能和新的形态,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发优势。文化产业在运用最新科技成果发展文化和推动文化科技创新方面具有天然的敏感和优势。电影业的迅速发展,是内容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结果,也是强大的产业基础和有效的市场运作的结果。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抢占文化发展制高点,形成新的文化创造力和竞争力,迫切需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内容

  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改善文化民生、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手段。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超过5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进入精神文化需求的旺盛时期。现在,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4200美元,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井喷”之势。随着经济条件的宽裕、教育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追求自我文化表达、参与自主文化创造活动的愿望更加强烈,实现和维护自身文化权益的意识更加高涨。相比之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总体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的新形势和人们繁荣文化市场的新期待。可以说,文化产业是少数几个总供给还不能满足总需求的朝阳产业之一,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满足好群众精神需求、维护好群众文化权益、引导好群众文化消费,使全体公民在“文化享有”上健康向上、各得其利,在“文化创造”上迸发活力、各尽其能,迫切需要我们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文化产业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和文化追求,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趋势更加明显,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更加注重通过文化产业、借助文化产品,输出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近年来,美国一直控制着世界主要的电视和广播节目制作,每年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万小时,并占有世界2/3的电影市场总票房。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扭转文化贸易逆差,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就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影响的日益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更加关注,了解中华文化和我国科学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我国所承载的国际期待和国际责任明显加重,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探索市场化、产业化的运作手段,以企业为主体、以文化贸易为主要方式,推动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形成特色品牌,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效

  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央专门成立了由中宣部等17个部门组成的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和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各地也建立了指导和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构。按照中央部署和要求,中央和各地各有关部门制定实施了支持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文化企业发展、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促进影视和动漫产业繁荣发展、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扩大文化出口、鼓励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等政策文件,建立规范文化产业统计制度,成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市场主体缺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和“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在不断完善配套政策的同时,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进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广电网络、新闻网站、非时政类报刊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着力培育和重塑新型文化市场主体,取得实质性成果。截至20116月底,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全国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制作等领域基本完成全行业转制,国有文艺院团完成转制590家,非时政类报刊完成转制595家,人民网等10家重点新闻网站完成转制任务,22个省区市实现省内广电传输网络整合。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4000多家,核销事业编制18万个以上。

  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后,形成了新的经营管理机制、投融资机制、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员工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国有文化资产得到有效盘活,在市场竞争中迸发强大生机和活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是创作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建立适应文化企业特点的业务流程、生产营销机制和评价激励机制,创作活力得到极大释放,实现了依靠“输血”向自我“造血”的转变。如,北京市儿童艺术剧院转企后,推出《红领巾》、《安徒生》、《迷宫》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儿童剧,演出场次从转企前的100场增加到600多场,总收入从77万元增加到7000万元,人均年收入从2.9万元增长到5.4万元。二是国有资产普遍大幅增值。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和资产经营责任制,加强了成本控制和财务监管,改变了粗放型的经营方式,文化企业的资产、利润和员工收入普遍增长。2011年入选的第三届“文化企业30强”,其平均主营收入、税前利润、净资产都比第一届翻了一番。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公司转制后,营业收入每年增长10多亿元,2010年达142亿元,总资产接近200亿元,净资产超127亿元,实现了资产、营收、净资产均超百亿元。三是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迅速提高。文化企业普遍加强市场运作,完善营销网络,开发市场需求。国有图书发行系统焕发生机活力,恢复了主渠道作用。天津日报社改革发行体制,组建报刊连锁发行销售网络,不仅结束了10年发行亏损,安置了2000多名下岗职工,还推动《天津日报》以及代理发行的《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走进街头报亭、便利店、社区和高校,变单纯机关和国有单位订阅为订阅与市场零售并举,扩大了党报的社会影响。

  (二)推进文化领域资源战略性重组,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和实力日益增强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把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与联合重组结合起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着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并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促进文化产业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是形成一批总资产和总销售收入超过或接近百亿元的“双百亿元”大型骨干文化企业,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各地整合成立了46个演艺企业集团,区域性龙头演艺企业正在逐步发展壮大。2010年,全国经批准成立的120家出版集团、报刊集团、发行集团和印刷集团资产总额3234.2亿元、主营收入1785.8亿元,在书报刊出版和出版物发行领域所占比重分别达73.5%53.8%,“行业龙头”的地位与作用初步显现。辽宁北方联合出版传媒公司进行跨地区资本合作,与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股权合作协议。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单位整合组建成立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等单位联合成立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上市实现融资额42.43亿元,并作为内容运营商与华为公司、中国联通等开展股权和业务合作,共同打造面向全球的数字资源营销服务平台,企业活力迸发,综合实力大大加强,市值超过200亿元。二是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实力迅速增强。2005年以来,长篇小说创作生产量每年上千部,新创作并首演的剧目每年也达上千种。2010年生产电视剧1.5万集,几年保持世界第一。我国电影业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国产电影年产量由2003年以前的不足100部发展到2010526部,国内票房从2003年的不足10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超过100亿元,连续六年保持30%以上增长,其中票房过亿元的国产电影10多部,接近亿元大关的有30部,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改变了进口大片主导我国电影市场的格局。新闻出版产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10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业实现总产出12698亿元、增加值3503亿元,较2009年分别增长19%13%,其中数字出版总产出和增加值分别增长31.6%23.7%,超过全行业增长速度,在各产业类别中位居前茅。据文化部统计,2010年我国动漫产业总产值达480亿元,比2009年增长27.8%。三是我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4年至2008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达22%以上,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3.6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比2004年比重高出近0.4个百分点;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都超过5%。

  (三)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文化市场繁荣健康发展

  加快发展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大力推进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推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强化文化市场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活动,条块分割、城乡分离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逐步形成,文化市场空前繁荣,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是书报刊、电子音像、演出娱乐、动漫游戏、电影、广播电视节目等文化产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文化人才、信息、技术、产权、资本等要素市场快速发展,文化产权交易、文化经纪代理、担保、拍卖等中介服务逐步完善,文化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通过开展银企合作、融资担保、上市融资等方式实现要素集聚。目前,全国几大银行给文化产业授信融资总额超1000亿元;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步伐加快,全国共有26家上市文化企业,融资规模不断扩大,逐步成长为A股市场的一个新兴板块,2010年新增的8家上市企业融资104亿元。二是现代流通方式在出版发行、电影发行放映领域广泛应用,广电传输网络发展势头迅猛。新华书店基本实现省内基层店的连锁和配送。城市电影院线达37条,覆盖影院2000家、银幕6500块。22个省区市完成广电传输网络的全省整合,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电视可点播影视节目、收听广播、从事娱乐活动、了解政府政务信息、开展远程教育、支付家庭水电费用等,还可以接入和浏览互联网,实现了由“看”电视向“用”电视的转变。三是文化市场准入制度和管理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文化市场更加健康有序。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快,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得到理顺,实现由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社会管理转变,由行政管理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多种管理手段转变,政府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提升。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20多个省区市成立了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金总规模迅速扩大;中央和江苏、上海、安徽、陕西等省市已设立20多支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募集资金300亿元;深圳、上海等地分别成立文化产权交易所,增强了运用经济手段调控文化市场的能力。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进一步降低,社会力量普遍看好文化产业,纷纷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在出版物发行、电视剧制作、文艺演出等领域涌现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实力竞争力的民营文化企业。民营演艺业快速发展,全国已有民营文艺院团7000多家,远远超过2000多家的国有院团总量,其中中国旅游演艺第一股杭州宋城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推出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累计演出12000余场,接待观众2800万人,2010年演出1414场,观众超过300万人,主营收入4.45亿元。201012月上市融资22亿多元,促使其更好更快地发展。

  (四)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快速成长

  积极推动文化企业走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相结合的产业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文化会展、数字内容、网络文化、手机电视、现代文化娱乐等新兴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各类新兴文化业态发展迅猛,各种新的文化产品形态和文化服务业务层出不穷,受到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追捧和喜爱,成为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

  一是网络文化发展迅猛。截至20116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3.11亿人,占网民总数64.2%2010年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323.7亿元,比2009年增长26.3%,带动电信、IT、媒体广告等相关产业产值631.2亿元。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增长迅速,20116月达1.95亿人,占网民总数42.2%,网络文学影响力不断增强,更多传统文学作家借助互联网发表和传播作品,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热播。网络视频用户规模3.01亿人,占网民总数62.1%,网络视频已经发展成为人们获取电影、电视、视频等数字内容的重要媒体,在互联网行业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以手机为平台的新兴媒体如手机报、手机音频、手机视频、手机电视、手机小说、手机网站等使用范围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已覆盖国内331个城市、用户近1000万户,并已走向国外。二是新兴文化业态迅速发展。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从2006年的200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9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45%。取得《电视动画片发行许可证》的动画制作机构从2005年的35家增长到2010年的200家;影视动画产量从2005年的4.2万分钟增加到2010年的22万分钟,增长了4倍以上,扭转了进口动画片占主导的局面。新兴文化会展业发展势头强劲,2011年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总成交额和出口交易额再次分别突破千亿元和百亿元大关,与第一届相比都有数倍增长。三是文化休闲旅游业发展迅猛。大型文化主题公园进入迅速扩张期,深圳华侨城在深圳、北京、成都、上海运营的四个欢乐谷2010年游客接待量达1000万人次;深圳华强集团公司在芜湖、重庆、汕头建成3个自主规划设计的大型主题公园,其中芜湖方特欢乐世界接待游客量每年达200万人次。红色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6年共接待游客13.5亿人次,其中20104.3亿人次,占国内旅游人数的20%,带动直接就业人数91.2万人、间接就业371.1万人,综合收入超过4000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坚持“两条腿”走路,在继续大力推动政府间文化交流的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文化“走出去”运作方式,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大型文化中介机构,大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与国际商贸、旅游相结合,加强与境外经营机构的合作,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

  一是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比如,安徽出版集团公司运用图书、光盘与电子产品捆绑出口模式,版权输出覆盖50多个国家地区,并成功在俄罗斯开办印刷产业基地,近五年文化服务出口产值年均增幅78%。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近三年在全球80多个国家组织演出、展览达15000余场,海外观众总量超过3000万人次。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公司向美国、加拿大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输出70套“环幕4D影院”系统,每年出口配套影片20余部;开创文化主题公园整体设计理念打包输出的新路子,与伊朗、南非、乌克兰等国合作兴建华强文化科技主题公园,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个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出口国。二是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逆差逐步缩小。“十一五”期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总额为560.9亿元美元,相比“十五”增长100%;文化服务出口总额为11.8亿元美元,相比“十五”增长255.6%。图书版权进出口比由2003年的15.41下降为2010年的31;法兰克福书展的版权输出连年攀升,从2005615种到增长到2010年的2685种。2010年国产游戏产品出口规模比2009年增长116%。三是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央电视台已开播英语、西班牙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汉语6个国际频道,在141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海外用户超过1.6亿元。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已建成56个境外整频率电台,使用61种语言对外播出。

  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顺应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顺应了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实践同样昭示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新引擎。

  四、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当前,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人均收入水平持续提升,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际影响力明显扩大,文化产业正迎来一个加快发展的黄金期,面临着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我们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保障;世界各国强烈希望了解中国,“中国热”、“中华文化热”持续升温,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文化体制改革创造了新的体制机制环境,全社会参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营造了良好环境;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文化传播手段更加丰富,新的文化业态、文化样式不断涌现,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抢占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提供了强劲动力。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文化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规模总量还是质量效益,无论是对内满足人民需求还是对外扩大文化影响,都还存在许多不适应,都还有不小的差距。既要充分看到成绩、增强信心,又要清醒认识差距、增强紧迫感,以更有力的措施,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提升文化产品服务的内涵和质量

  文化产业有其自身的性质和特点,承载的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价值选择,内容永远是根本,是核心竞争力,是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要牢固树立内容为王的观念,始终坚持正确导向,把内容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文化产品的内涵和质量,以内容优势赢得产业发展优势。一是注重文化资源的挖掘。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一切有益的文化营养进行创作生产,切实增强文化产品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以此赢得市场青睐和产业发展空间。二是注重文化创意的提升。把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把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表达、符合广大受众心理的情感抒发,推出更多具有原创价值的文化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避免照搬跟风、克隆雷同。三是注重文化品牌的打造。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潜心创作、精心培育,推出更多高品位、高水准的文化精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市场号召力的知名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和企业品牌。四是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完善评价激励机制,科学合理地设置票房、收视率、发行量等量化指标,强化国有文化资产管理考核评估中的导向要求,推动文化企业统筹考量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导向要求与利润指标,以对人民、对社会、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抓好文化产品的生产。

  (二)着眼做大做优做强,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发展主体

我国文化产业只占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的3%。资料来源: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

  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文化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质量和水平。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把做大做优做强文化企业作为一项紧迫任务,倾力打造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一是继续规范深入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20字总要求,以更大力度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巩固扩大已有的改革成果,形成更多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动已转制的文化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形成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经营理念、管理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使文化企业真正走上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道路,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二是着力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完善文化产业分工协作体系。要在演艺娱乐业、动漫游戏业、网络业、影视业、出版发行业等领域,选择一批改革到位、成长性好的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集团公司,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其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推动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尽快成为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支持和促进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企业群体,形成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三是统筹推进文化产业带、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水平,突出地区特色和资源优势,加快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创新、示范和孵化基地,促进各种文化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振兴,促进东中西部文化协调发展。

  (三)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强力支撑。要自觉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紧紧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有利契机,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着力增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牢牢掌握文化发展的主动权。一是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加快文化资源、文化生产、文化传播的数字化,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整合、数字化转换和双向改造,推进“三网融合”业务发展,跨部门集成文化资源、产品和服务,提高广播电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数字电影制作生产能力,加快城镇数字影院建设,发展数字院线,实现电影产业的升级换代。鼓励出版企业开发和制作数字图书、数字报刊,发展电子阅读、有声阅读,鼓励印刷复制企业加快生产流程和设备更新改造,逐步实现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加快高新技术在演艺业中的应用,加强舞台艺术的数字化采集和传播,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文化生产和消费模式转变。二是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业态。要以超前的眼光敏锐捕捉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拓展文化产业发展领域,不断提升新兴文化业态的比重。三是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要素向文化企业集聚,推出更多兼备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的新兴文化产品。推动文化领域的科技研发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主动参与高新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努力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四)着力培育和开拓市场,打开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

  繁荣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完善的市场体系,文化市场发育的程度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凡是文化市场发育较好、市场体系较为完善的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往往也比较强。要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市场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延伸扩展作用。一是加快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继续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发展书报刊、电子音像、演出娱乐、动漫游戏、电影、广播电视节目等产品市场。积极培育文化要素市场,有序发展文化人才、信息、技术等交易市场,建立健全文化资产评估体系、文化产权交易体系,发展以版权交易为核心的各类文化资产交易市场,不断提高文化生产要素流通的市场化程度。推进资本市场建设,引导文化企业开展银企合作、融资担保,实现金融资本与文化资源有效对接。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其规范运作,为文化企业的成长壮大创造良好市场条件。二是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降低准入门槛,提高政策透明度,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支持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鼓励、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三是培育扩大文化消费。要把投资拉动与消费拉动结合起来,适应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加快发展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积极发展文化服务消费,开发中高端消费市场,培育特色文化消费,形成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着力扩大基层消费,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普通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消费网点建设,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县乡延伸,鼓励演艺团体到基层和农村演出。

  (五)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不断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推动文化“走出去”,是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质量水平的必然选择。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统筹对外文化交流与对外文化贸易,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完善支持文化“走出去”的政策措施,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的文化“走出去”新格局。一是积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要在继续加强政府主导的对外文化交流的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提供国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文化服务,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中的份额。二是进一步强化对外营销。深入研究国际文化领域竞争的状况,熟悉和掌握现代营销理念,更好地运用世贸组织规则,积极探索符合国际惯例和市场运作规律的营销方式。继续办好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博览会和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国际性文化产品交易平台。三是鼓励文化企业通过投资、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使我国文化产品更直接地进入国际文化市场。

  (六)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政策保障,为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门类,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同时,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各方面基础和条件都还比较薄弱,特别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激励。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在战略性、前瞻性问题上加强研究,在资金投入、政策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水平。一是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合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政策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管”职能,特别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法打击各种形式的侵权盗版行为,切实保护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形成有利于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市场秩序。二是建立协调配套的政策体系。要结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完善和落实税收、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扩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发挥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功能,积极利用资本市场作用,更好地扶持战略性、先导性、带动性强的文化产业项目。三是加强文化人才的选拔、培养与使用。要正确处理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与培养造就大批文化领域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等新型人才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入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按照视野开阔、业务精湛、德艺双馨的要求,在各个领域、各个门类培养一批领军人物,造就一批文化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言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要求,着眼壮大职业经理人队伍,加强宣传思想文化业务和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批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高层次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适应文化与科技日益融合的新趋势,着眼壮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强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专业技术的培训,加强政治和文化业务培训,培养一批掌握现代高新技术、善于运用科技手段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适应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的新形势,着眼壮大文化贸易人才队伍,加强涉外文化政策和现代营销理念的培训,培养一批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规则、善于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的外向型人才。

作者:孙志军

文章来源:《时事报告中心组学习专刊》

文章录入:weixuhong    责任编辑:zhangtinglin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