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区域发展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发挥陆港作用 带动产业发…
产城融合打造区域经济强…
数字经济时代 区域如何抓…
粤港澳大湾区应注重经济…
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城市群崛起带动区域经济…
区域协调发展版图加快绘…
南京都市圈探索从区域项…
链接—《人类减贫的中国…
金融持续助力区域协调发…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上海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调查
作者:王忠宏 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801 更新时间:2012-2-19 22:28:02

    上海工业基础雄厚,科技与人才资源丰富,开放型经济发达,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但近年来面临要素成本上升、土地供给紧张、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经济增长趋缓等挑战。为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上海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式,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存在路径依赖、创新环境不完善、体制机制障碍等困难。

 

    上海方式

    近年来,上海立足自身产业和技术基础,加强创新园区和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深化国有企业改造,盘活存量资产,延伸产业链,形成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多种方式。

    张江高科技园区是继北京中关村和武汉东湖开发区之后,全国第三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依托张江高科技园区,加强原始创新,全力发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逐步形成“自我设计、自主经营、自由竞争”和“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这是上海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通过加强原始创新,推动产业转型的一种方式。

    上海还以承接国家标志性创新工程,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上海抓住大飞机制造这一国家标志性创新工程,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为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商飞公司”)总部落地和发展提供良好环境。通过商飞公司的大型客机项目,提升原材料、标准件、机体结构、机载系统设备、动力装置等本土化配套能力,提高我国民用飞机产业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突出上海作为我国民用飞机产业基地的核心地位。

    上海作为老工业基地,国有资本比例较高,对国有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也是上海实现产业升级的途径之一。20102月,东航与上航重组后的新东航运行资产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占据上海航空50%的市场份额,总体规模步入世界较大航空公司之列。

    此外,改造老厂房也成了上海推动文化产业升级的亮点。“法华525创意园区”是在长宁区旧纺织厂房的基础上,对建筑物进行艺术设计和加固改造,然后以写字楼的形式出租盈利的文化创意园区。“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也是将上海汽车集团的废旧厂房改造为展览馆和写字楼,现已聚集一批高科技中小企业,一些工业产品设计已达到国际水平。

    对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上海还通过延伸产业链的方式。原只生产文具的上海晨光,将产业链延伸到销售领域,不但制造高品质的文具产品,而且通过“快速消费品大流通+直销”模式向下游产业延伸。目前晨光文具已经建立了28个省级配送中心,拥有1800多个渠道合作伙伴和3.5万个零售终端。深入而强大的营销网络保证了晨光文具的产品能够在7天内抵达中国的每一个城市。

 

    遇到的问题

    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其创新水平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长期以来较多地依靠国外先进技术和投资实现自身发展,受思维定势、路径依赖、体制机制、创新风险、创新环境不完善等方面的影响,企业的创新意识还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从而制约了上海的产业转型升级。

    上海利用外资多,出口贡献大,对上海长期的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010年上海实际利用外资111.2l亿美元,超过全国外资总额的10%;实际利用外资累计金额超过1000亿美元。2010年上海进出口总额3688.69亿美元,占全国的12.4%。但这也使上海对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形成一定的路径依赖,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后,这一问题进一步凸现。通过以市场换技术,虽然赢得了快速增长,但由此会导致企业忽视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不足。

    其次,上海的创新投入仍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存在差距。2010年上海研发经费支出477亿元,占GDP比例为2.81%,研发投入强度位居全国第二位,但同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2008年韩国和日本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分别达到3.36%3.44%。从国内情况来看,无论是研发投入强度,还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先进地区也有距离。深圳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3.64%,涌现出华为、中兴、比亚迪等创新能力突出的龙头企业,2010年华为研发投入达到165.6亿元,居中国企业第一位。

    另外,上海的创新环境建设仍需较大改善。近年来上海的商务和生活成本快速上升,限制了致力于创新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相关人才的集聚,不少企业和人才流向周边省市和中西部地区。一位从日本回国创业的企业负责人反映,自己回国5年,但至今仍未买房,而且在身份证和户籍办理中遇到一些困难。与全国情况相似,融资难也是制约上海企业创新的一大难题,现有的银行业放贷标准多是针对传统行业制定,贷款的抵押担保需要一比一限制,这使得中小科技企业融资困难十分突出。一些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不惜以降低产品质量为代价、大打价格战,破坏了市场竞争环境。

    并且,上海有部分制度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在审批制度上,程序繁杂,且审批时间很长,如医药企业要同时申请生产、销售等许可证,难度很大。在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上,存在定位和发展模式不清晰的问题,如上海在张江设立的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服务于上海LED产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有关部门拟将其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但如果定位为企业,就无法保障公益性;如果仍维持为事业单位,却没有编制;如果定位为社团机构,在民政审批上困难重重。在人才利用上,外籍高端人才在国内申请国家研究课题受限。某企业反映,高薪聘请了多位海外华人作为其研究带头人,但是目前政策规定已入外籍的华人不能作为国家重点课题的负责人,这导致聘请的外籍专家作用发挥不够。

    此外,宏观调控政策与创新扶持政策协调性不够也是问题之一。一些企业反映,目前的宏观政策稳定性、全局性和长远性不够,政策骤松骤紧容易导致经济大起大落,企业生存环境恶化,不利于长期创新能力建设。由于缺乏政策协调,一些外地的地方政府为鼓励LED等新兴产业发展,企业每投资一条生产线就补贴千万元,极大地刺激了企业投资,导致产能过剩,最终带来的是恶性竞争。

 

    启示和建议

    (一)完善倒逼机制,打破路径依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充分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处理好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关系,切实改变过度依靠外需、外资拉动经济发展以及土地财政的传统发展模式。同时,顺应资源环境、土地、劳动关系、质量安全、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新要求,健全创新扶持政策,引导企业把握趋势,主动加强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探索多种创新模式,将发展动力真正转变到创新驱动上来。

    在一些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能力强、高校资源密集、示范效应明显的地区,依托国家战略性项目、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创新型城市等载体,将国家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创新投入,整合产学研资源,推动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加速器等的创新能力建设,在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同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区域整体创新水平,力争率先建设成为世界级创新中心。

    (二)优化要素配置,完善法律法规,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环境

    在人才方面,精简行政审批环节,降低海外人才归国创业的壁垒;通过良好的落户、安居、创业载体、团队建设、教育培训等政策,创造适宜的创业和生活环境。在融资方面,发挥政府引导资金的同时,拓宽科技融资渠道,改革传统放贷方式,完善科技银行设置,支持高科技企业融资。在市场环境方面,加强信息公开和预警,引导企业合理竞争。在法律环境方面,要建立运行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系统,缩短专利申请时间,提高专利审批效率,清理积压的专利申请;及时更新或淘汰过时法规;发挥政府召集人的角色,协调相关企业共同制定行业标准。

    (三)把打破制度约束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

    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专业化能力和服务水平,明确职责和分工,改进工作效率,缩短审批时间。合理配置科研经费,平衡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支持力度。增强政策制定的科学性透明性,加强政策实施的评估和监督,坚决杜绝一些企业钻政策空子的行为。设立竞赛奖项或配比基金,以激励企业真正投资到研发上来。鼓励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在更好地发挥公益性作用的同时,提高运行效率和综合效益。

    (四)增强政策连贯性和协调性,着眼于长期能力的提升

    着眼于长远,坚持把能力提升作为重中之重,妥善协调好短期政策和长期竞争力提高的关系、保增长和鼓励创新的关系、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增强政策的协调性,避免政策大幅波动影响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要营造宽松包容的政策和舆论氛围,在政绩考核上,不单纯追求GDP增长,而是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在舆论导向上,避免简单地比较增长速度;在政策和文化建设上,要鼓励企业大胆创新,勇于试错。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文章录入:zhangtinglin    责任编辑:zhangtinglin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