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区域政策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湖北省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广东破题区域发展不平衡…
广东连发三份文件,支持…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
中办国办印发《国家生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
关于印发《2019年新型城…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区域竞争与城市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与产业转型升级互动发展
作者:王水君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845 更新时间:2012-3-6 22:03:24

  推进工业化同步推进城市化,加快城市化提升工业化,是互动发展最基本的要求。今后5-10年,是推进新型城市化与产业转型升级互动发展的关键期

  绍兴推进新型城市化与产业转型升级互动发展的思路和路径,可以概括为“确立一个总体目标、强化三种发展意识、推进五大主体工程、形成一个工作合力”

  区域竞争的本质是城市竞争。城市只有人口、产业和高端生产要素大集聚,竞争力才能大提升。区域竞争下的城市,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由核心城市、几个次中心城市和若干小城市(中心城镇)等组成的城市体系。从绍兴城市化进程看,虽然城市体系基本确立,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中心城市与次中心城市、中心城镇相比较发展还相对缓慢。在此背景下,绍兴如何顺时应势,在区域竞争中提高城市能级,是当前必须研究的重点问题。

 

认识和把握互动发展关系与趋势

  发展规律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两翼”,是走向现代的同一历史过程。推进工业化同步推进城市化,加快城市化提升工业化,是互动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可以预见,今后5-10年,是推进新型城市化与产业转型升级互动发展的关键期。

  (一)互动发展的关系

  关系一: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可以决定城市化的进程。钱纳里和赛尔奎因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变动模型表明,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形成的集聚效应对城市化产生直接和较明显的带动作用;而在中后期,产业转型升级对城市化进程的主导作用则逐步由工业转变为整个非农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国内学者也曾作过研究,结论是工业化率每增长1%,城市化率随之增长1.075%

  关系二:城市化发展水平可以决定产业转型升级的高低。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布局上的变化对产业重新集聚往往起决定作用。城市规模与产业布局匹配情况说明,在不同城市化(城市规模)水平下,产业布局的规模和高低也不同。只有在中心城市以上级别时,才具备了集聚高端要素和强大经济辐射效应的能力。

  关系三:两者发展既可以相互独立,也可以相互影响决定。从时间阶段上看,两者可以相互独立,城市化可能会超前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出现同步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的现象。从相互作用上看,当工业化进入中后期,与城市化更加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二)互动发展的现实状态

  状态一:城市化超前工业化发展。一是城市化大大超前工业化发展。拉美地区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均起步较晚,为了达到吸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少数大中城市从而快速发展经济的目的,重复进行低水平投资建设,城市化率上去了(拉美各国的城市化率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达到了70%以上,其中阿根廷、智利等国,竟然高达80%以上,明显超过了同期不少欧美发达国家),但带来二产效益低下、三产发展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二是城市化略超前工业化发展。这种情况多存在于工业化初期已有较高城市化水平的发达国家城市,是一种相对合理的城市化引领工业化发展的局面。

  状态二:城市化滞后工业化发展。我国不少城市属于此类情况,形成原因主要有:一是城市化底子薄。1980年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为42.2%,发达国家为70.2%,发展中国家为29.2%,我国仅为19.4%。二是政策限制城市化。长期来,我国采取了城乡二元体制,以限制城市化发展。同时,对工业化格外重视,形成了“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的错位局面。三是“城市病”影响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中因城市缺乏科学规划、建设质量不高、社会管理不善而导致失衡和无序现象。浙江“城市病”的过早产生,对一些市镇的城市化进程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状态三: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一是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要求。工业化需要聚集状态以降低成本,而城市化则是顺应工业化的要求,使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二是契合发达国家城市化经验。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加速时期,农村人口不断迁移到城市就业。三是适合当前发展阶段。绍兴发展虽说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但城市化还处在中期阶段,必须通过加快新型城市化步伐,提高城市化率。

  (三)互动发展的趋势

  趋势一:发展新要求决定县域经济必须向城市经济提升。未来区域竞争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经济的实力。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区域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城市经济的发展,辐射并带动周围地区发展。这对处于“强县弱市”现状的绍兴来说,无疑是提升发展城市经济的大好契机。

  趋势二:发展新方式决定城市规模扩张必须向产业更新兼容。城市扩张只有采取与产业更新有机结合、实时兼容的新方式,着力提升区域分工优势,并通过中心城市、县域城市、小城市(中心城镇)不同层面的城市化和配套产业协调发展,才能不断增强城市新优势。

  趋势三:发展新形势决定要素资源必须向区域极核集聚。随着区域竞争的加剧,城市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要素的吸引和集聚能力。中心城市必须通过“创新—辐射—转移—扩散—反馈”的要素传导循环渠道,推动新兴产业的不断集聚。一方面,中心城市区位指向会促进各类高端要素配置流向中心城市;另一方面,中心城市经济成本日益提高,为追求更高的边际收益,某些生产要素会向周边地区扩散,有利于带动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

 

绍兴互动发展的成绩与问题

  近年来,绍兴为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在推进新型城市化与产业转型升级互动发展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骄人成绩。

  ——经济发展走在前列。近年来,绍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实施“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战略部署,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综合实力一直稳步走在全省、全国同类城市前列。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82.74亿元,居长江三角洲地区第9位,全省第4位;完成财政总收入349.2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3.23亿元,均居全省第四位;外贸出口在全省地级市率先突破200亿美元,进出口额和出口额均居全省第3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分别达到27626元和13651元。

  ——城市发展体系基本确立。绍兴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县域城市为重点、小城市(中心镇)为节点的多层级协同推进的城市发展体系。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三大片区、镜湖绿心”大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绍兴滨海新城建设全面启动。县域中心建设有序推进,绍北、诸暨、嵊新三大组群加快发展,“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城乡统筹成效明显,城市化水平由2005年的53%提高到2010年的58.5%,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

  ——中心镇快速崛起。2007年,绍兴市正式启动中心镇培育工程,推进扩权强镇机制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在全市94个乡镇中,选择了产业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等条件较好的28个乡镇进行重点培育。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级”三级重点培育中心镇体系,其中3个镇列入了国家级试点,20个乡镇列入了省级试点,8个乡镇列入了市级重点培育中心镇。2010年,全市28个中心镇实现生产总值占到全市的32.5%,增速高于全市平均6.1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占全市的23.4 %,增速高于全市平均1.8个百分点。

  成绩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1)城市化率还相对较低。相对较高的人均GDP而言,绍兴的城市化水平却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成为阻碍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一个瓶颈问题。(2)中心城市规模还相对偏小。绍兴中心城市只有362平方公里,在全省11个地市中面积最小,常住人口只有88.38万人,全省倒数第一。2010年中心城市生产总值仅占全市的16.8%,财政收入仅占全市的25.0%。(3)中心镇发展区域还相对局促。目前绍兴20个省级中心镇,平均区划面积为98.5平方公里,即使列入省小城市培育试点的店口镇,也只有105.7平方公里,低于全省中心镇120平方公里的平均区划面积。

 

推进互动发展的思路和路径

  绍兴推进新型城市化与产业转型升级互动发展的思路和路径,可以概括为“确立一个总体目标、强化三种发展意识、推进五大主体工程、形成一个工作合力”,即“1351”战略构想。

  确立一个总体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二五”时期绍兴推进新型城市化与产业转型升级互动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区域综合竞争力走在全省前列。

  强化三种发展意识。一是强化发展忧患意识。区域竞争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区域竞争的新态势,切实增强区域竞争的忧患意识。二是强化并举发展意识。要在全市上下真正确立“强市”与“强县”并举发展的意识。继续实行强县扩权政策的同时,更多探索强市发展的政策,以增强城市对周边地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三是强化现代城市意识。城市现代化取决于人的现代化,其根本是需要强化人的现代城市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与现代经济发展同步前进、和谐发展。

  推进五大主体工程。(1)推进城镇行政区划调整工程,解决好布局城市化问题。重点探索三个层次的行政区划调整工作:一是结合“三大片区、镜湖绿心”的城市框架规划,适时扩大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变老城区交通拥堵、人口过度集中、发展空间局促等问题。二是积极推进中心镇和小城市区划调整,探索“划乡进城、开发新区”和乡镇撤并扩路径,完善中心镇向小城市发展应具备的服务功能;三是积极探索农民向中心村集聚,中心村向中心镇发展的区划调整新路子,力争通过若干年试点培育,把有条件的中心村逐步培育成中心城镇。

  (2)推进农村人口转移工程,解决好人口城市化问题。重点抓好六件事:一是进一步放宽本地农民在城镇购房落户、投靠落户、投资落户等条件,引导本市农民合理有序流动;二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真正让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受益;三是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四是对于有意愿和能力进城创业的,要纳入城镇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范围;五是要继续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参保人员全覆盖;六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科学规划城乡学校布局。

  (3)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工程,解决好产业城市化问题。重点做好四篇转型升级文章:一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产业集群;二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和推进机制,着力推进区域生产性服务体系建设;三是不断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加快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四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4)推进城市设施网络化工程,解决好功能城市化问题。重点建设“六大网络工程”:一是建设综合交通网,构建以高等级公路为核心的网络化、高效率交通运输体系;二是建设能源保障网,改善能源结构,实现能源供求基本平衡并适度超前;三是建设水利设施网,构筑供水安全、水质良好、管网配套、覆盖城乡的给排水网;四是建设高速信息网,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宽带化、智能化、个性化的信息网络;五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网,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水平;六是建设科人才保障网,强化产学研联合,大力实施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

  (5)推进区域竞合发展工程,解决好要素利用城市化问题。重点推进“三大圈层”合作:一是推进以大上海为龙头、杭甬都市经济圈为两翼的紧密型长三角区域圈层的合作;二是推进以北上西进为方向的国家战略导向型大跨度区域圈层的合作;三是推进以对口帮扶为要求的带动型广辐射区域圈层的合作。

  形成一个工作合力。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统筹好新型城市化与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统筹协调新型城市化与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大事项,研究解决各县(市、区)之间、片区之间融合发展中的有关重大问题。健全联动保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全市“一盘棋”理念,深化城市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老城与新城、片区与片区之间的融合发展。要抓好规划与落实,积极主动做好与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科学定位中心城市各片区和各县域城市、小城市(中心镇)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布局。

 

作者为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文章来源:《浙江经济》2012年第03

 

文章录入:zhangtinglin    责任编辑:zhangtinglin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