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城镇化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城镇化率超过60%,来之…
特色小镇建设应突出问题…
特色小镇应有多方面“特…
推行居住证制度 西宁新型…
安徽庐江:就地城镇化 乡…
城镇化“主体形态”如何…
哈继铭:城镇化短期内难化…
2020年城镇化建设资金缺…
李克强一次调研两次批示…
易鹏:城镇化应在生态文…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推进城市绿色转型的战略思考
作者:杨中柱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762 更新时间:2013-9-19 12:12:4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先生出席东方正捷2012中国金融投资发展高层论坛,并就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余斌认为,在2022年前的十年中,我国经济每年的增长速度仍可保持在7%-8%。然而,在中国经济快速递增的前提下,我国城市面临着绿色转型问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中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显。于是人们认识到,城市发展必须把生态环境建设摆在首位,推进城市绿色转型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同样,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是炎黄子孙必须解答的历史课题。

一、当前城市绿色转型面临的问题

1、资源相对紧缺与高消耗并存。过去15年来,我国能源资源需求高速增长。国内矿产资源消费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石油、铁、铜、铝、钾盐等大宗矿产的进口需求量大幅度上升,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分别为:钾盐52.4%、精炼铝52.9%、铁矿石53.6%、精炼铜69%、石油54.8%。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水泥、钢铁、煤炭、氧化铝、铅、铜、锌等大宗矿产消耗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其中,石油消耗量居世界第一。我国在2009年消费22.52亿吨石油,相比美国石油消费总量21.70亿吨高出4%,成为全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而到了2009年,中国的GDP5万亿美元,美国的GDP达到15万亿美元,GDP总值占美国的1/3,人均GDP仅占美国的1 /152010年美国GDP占世界的23.2%,而中国的GDP6万亿美元,只占世界的9.6%。未来10—20年,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矿产资源需求呈现刚性上升趋势,资源短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将进一步增强。据对45种主要矿产可采储量保证程度分析得知,到2020年,有25种矿产将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11种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矿产。按照现有查明资源储量与预测需求量深入分析,我国铝、铁、铜、钾盐、石油等大宗矿产品对外依存度仍将保持高位。

2、城市整体规划设计与环保不衔接。一是建筑物密集,公共绿地少、留余空间少、群众休闲娱乐场所少、绿化水平低。还有通风不畅、遮光等不利因素;二是个别道路规划狭窄、整体布局不美观,留下的绿化空间小;三是城区排污布局不合理,管网不健全,排水、排污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四是城市建设未把环保放在重要位置;五是高排放,我国单位GDP污染排放量是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余倍,而劳动生产率仅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据监测,我国流经城市的河段不同程度的遭受污染,1/5的城市空气遭到污染。实践证明,高排放、高污染、拼资源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实现城市绿色转型已迫在眉睫。

3、城市空间高速扩张。一是城市扩容与人口增长严重不匹配,土地城市化远快于人口城市化。以长沙为例,长沙城区面积由十一五初的556.3平方公里扩大到954.6平方公里,扩大71.6%,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67.7平方公里扩展到249.3平方公里,增长48.6%。长沙市区人口由十一五初的208.6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242.2万人,人口增长仅为16.1%,远低于城区面积扩大的71.6%和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的48.6%。二是经济开发区扩容与旧城改造双管齐下,近十年来长沙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沙经济开发区,望城经济开发区等在加速扩容的同时,长沙市区加快了旧城改造的步伐,掀起一股新城建设与扩张的浪潮。从某种程度上讲,近年来我国城市财政主要是土地财政,依靠土地的快速扩张支撑其收入的高速增长。快速扩大的城市规模,无疑增加了绿色转型的难度。

二、推进城市绿色转型的思路

1、以人为本, 充分就业。生产力快速健康发展则是生产力要素优质、快速和合理组合,不会造成环境和资源的浪费、闲置和破坏。其中,最需要解决好的问题是,对人力资源——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与优化组合。失业与充分就业长期以来是困扰世界各国的一个难题,这个难题的破解是个慢长的过程,决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此,在推进城市绿色转型中,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来破解这一难题,就业与产业相关的,产业与资源、环境与贸易相关,只有通过生产力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才有可能向充分就业靠拢。只有安居乐业,才能国泰民安,否则国不泰,民不安,充分就业是城市绿色转型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要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城市绿色转型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和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探索参与社会保障的多种形式和途径。要以人为本,优先发展教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发挥人才作用,完善用人机制,造就一批具有高素质的生态经济人才队伍,把城市绿色转型工程办成脚踏实地的国泰民安工程。

2、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一是布局要合理,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集约、节约和用好每一寸土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要从城市的实际出发,科学定位,明确生态为本、环境优先的指导思想,突出独到的文化背景、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社会与历史的特质,建设有特色审美意境的生态城市。力求构筑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环境,凸显自然山水格局,为城市居民创造优美、清新、舒适、文明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力求体现城市固有的自然山水与文化特色。同时树立生态城市建设理念,遵循生态规划方法与原理,将其贯穿于环境保护、城市空间塑造、土地资源利用、产业结构调整、交通方式选择等城市发展的各个层面。突出城市美化、绿化的内涵和措施要求,提高城市的绿化质量标准与绿化覆盖率,增加园林式公园等市民休闲娱乐场所。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遏制城市土地的无限扩张与闲置浪费。从关注城市空间拓展向关注城市内在功能完善转变,特别要加快推进城市综合体建设,积极发展环保、舒适、生态的城市,建设生活方便、生产发展、生态优美的复合型城市,合理布局医院、学校、绿地广场等公共设施。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有战略的眼光,要站在环保的高度上考虑问题。如:在建设新区与旧城改造时,要突出保护自然山水的灵气,江河水乡的秀气,绿意浓浓的生气。注意整体格调、风貌的一致性,实现历史文化、现代文化、当代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有机融合。要请环保部门进行前期的论证,看是否符合环保有关要求,所建设的区域是否符合环保标准。总之,城市建设要走生态之路,让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城市与环境相协调,使整个城市建成一个生态园林城市。切实减少城市化对各类资源的耗费,不断提高城市的品位和不断完善城市的内在功能,抓好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的绿化、美化、亮化,提高城市绿化率和亮化率,控制好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建设城市绿色风光带,提升城市居住环境质量;二是要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继续深化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加大对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力度,大力推进重金属、核与辐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的防治。全面实施绿色城市规划与行动,深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强化城市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沿河打造绿色休闲走廊,构建沿河景观;坚守生态底线,坚决做到废气、污水排放不达标不准生产,打造蓝天碧水;在绿字上作文章,在沿河两岸和沿公路两侧营造防护林,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家园。开展防灾减灾行动,强化生态环境监测监控预警、自然灾害应对等基础设施与队伍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城市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体系。三是推进低碳城市化。在综合创新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低碳发展模式、低碳能源技术、低碳生活方式,加快推进低碳城市、园区、社区、家庭、交通、建筑、学校、企业等建设,逐步缓解城市化进程中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矛盾,不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积极促进城市发展、城市化的低碳转型。要努力打造和谐、人性化的无障碍居住环境,使城市功能人性化、城市生活文明化。

3、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要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通过控制污染增量,减少污染存量,促使污染总量保持在环保标准允许值的范围内,使产业结构和区域环保相适应,以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推动经济转型。大力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正确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齐头并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既要享受物质丰足、又要享受青山绿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既要有经济效益又要健康,而不是前几十年赚钱、后几十年看病 加强产业引导。发挥财税、价格、信贷等经济杠杆作用,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高新生态产业,淘汰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大力推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充分考虑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成本影响;要强化环保利民惠民为民的理念,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化学品、重金属、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要积极推进清洁生产,从种养殖、加工、流通、消费的全程控制污染,从源头上防治污染,通过发展环境产业,加强三废综合利用,拓宽新的产业领域,积极探索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环境治理机制、产业退出机制,加大污染综合治理力度,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努力形成以科学技术引导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管理体系、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加快环保产业的标准化、国产化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装备、基础装备,按照生态承载力进行总量控制,实现绿色分配,充分体现社会公证、公平。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核心技术能力强的名牌环保企业。

4、建设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要改变透支资源求发展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要注重城市集约发展,实现城市建设的两个转变,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外延发展为主向以内涵发展为主转变,要按照节约的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规划、建设、改造产业园区,构筑循环产业链。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综合利用。鼓励使用绿色产品,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立起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消费体系。引导企业之间原材料、能源废物利用的合作与交流,打破简单的单向线性模式,形成多向流动的非线性结构,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形成注重效益、节时、节能、节约原材料的工业生产体系;尽快形成规划科学、设计优良、节地、省材、质量过硬的基本建设体系;尽快形成节时、节能、重效益的运输体系;尽快形成节约资源的消费方式。构建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互相融合的有机节约整体,只有建立这样的发展模式,才能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从而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保持发展的强大后劲,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培育绿色文化。实行绿色文化教育制度,从小抓起,幼儿园、小学、中学应当制定教学规划,开设绿色文化课程,培育和提高儿童和青少年的生态环境理念、生态文明理念、环境道德理念。各级人民政府要将绿色转型培训纳入公务员培训范畴,对国家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定期对工作人员开展绿色转型知识培训。多管齐下,统筹兼顾,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培养和发展绿色文化产业,努力营造绿色文化氛围,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程度;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互联网等媒体应当设置绿色转型专题与专栏,广泛宣传生态人居、绿色消费、环境保护等绿色文化,大力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通过扎实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参与建设绿色文化的行动体系。使绿色消费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形成全民关心环境保护、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个个践行环境保护的绿色文化氛围。使我们的城市在绿色文化反思和自省中,形成新的价值理念、审美理念、文化理念、城市理念,培育出全新的城市绿色人文精神。

6、打造绿色政府。绿色是公共产品,需要政府倡导与保护,可以说,没有绿色政府,就没有绿色道路,今天许多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城市无不是政府绿色道路的产物。因此,政府行为在城市绿色转型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政府机构和政府机关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发挥表率作用,把环境友好等生态理念贯穿于政府行为的各个方面,对政府管理体系进行根本性绿色变革。一是推行绿色办公。一直以来,政府机关的浪费是触目惊心的。据有关部门公布数据可知,一名政府机关的公务人员一天最高耗电量,够一个普通居民19天的生活用电,这种状况必须高度重视并尽快扭转。各级政府部门要严格制定节约、环保制度,要从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一滴油、一张纸、一支笔、一包烟做起,从搞好办公室的清洁卫生、不乱扔垃圾、废物回收、无烟办公室做起,建立绿色办公新习惯。二是实施绿色采购。政府绿色采购消费规模大,具有很强的杠杆和导向作用,可以推进绿色产业与技术的发展,促进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与扩大。实施绿色采购可以直接减少政府日常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起到榜样的作用。要按照国家已经颁布的绿色采购文件和目录,尽快出台和实施配套的绿色采购办法,完善监管机制,把绿色采购这件事情办实、办好;三是推行绿色管理,大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水平,决策失误和管理失误所造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包括城市规划与建设缺乏科学性与连续性、老城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违规建设、重复建设、大规模拆迁、重复拆迁、产业项目失败和产业低水平扩张导致的产能过剩和淘汰,重大投资失误等等。推行绿色管理,必须把绿色理念贯穿于政府决策管理的始终,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建立健全民主科学决策制度,努力提升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准,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先期论证制度、重大决策后期评估制度、决策公示和听证制度、管理失职渎职责任追究制度等新型体制机制,并认真坚持和实施。

7、完善绿色管理政策体系。加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法制建设,出台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各项政策,出台城市绿色转型的地方性法规,实施重大环境科技工程和重点领域科技专项,健全以人体健康为目标的两型社会建设基准和标准。为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与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尽快出台和完善排污许可证管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机动车污染防治、有害化学物质污染防治、电磁辐射管理、电子垃圾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污染破坏损害赔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各行业排放标准,加快重污染行业标准、危险废物相关标准、生态环境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增加清洁生产标准体系,健全两型社会建设的执法监督体系,落实执法责任,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执法监管系统;以修改与完善环境保护法为龙头,全面构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框架,强化环境保护法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全面推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环境标准建设;以节能、减排、增效为主要任务,着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继续强化减排措施,向工程减排要潜力,向结构减排要空间,向管理减排要效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盈。

 

文章来源: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农业局

文章录入:古月    责任编辑:jiangyue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