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城镇化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城镇化率超过60%,来之…
特色小镇建设应突出问题…
特色小镇应有多方面“特…
推行居住证制度 西宁新型…
安徽庐江:就地城镇化 乡…
城镇化“主体形态”如何…
哈继铭:城镇化短期内难化…
2020年城镇化建设资金缺…
李克强一次调研两次批示…
易鹏:城镇化应在生态文…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长株潭“大城时代”的新型城镇化实践
作者:鲁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803 更新时间:2013-10-7 18:14:05

湘江蜿蜒北上,串起长沙、株洲、湘潭三座城市。在这段长不到70公里的湘江两侧,三座城市呈字铺开,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形成湖南无可替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区。

延承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长株潭城市群以超级城市的形态呈现,成为辐射周边常德、益阳、岳阳、衡阳、娄底五个市区乃至整个湖南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强力引擎。

三市互通构建大城时代

湖南面积、人口分居中部第一、第二,但城镇化水平却不高,甚至偏低。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不足,难以带动一个7000多万人口的大省。湖南省两型办主任徐湘平坦言,湖南的城镇化有着必须直视的短板。

2007年岁末,长株潭地区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正式开启一体化发展模式,并开始逐渐改变这一现状。长沙、株洲、湘潭三座城市的先天禀赋令其成为湖南无可替代的经济社会发展圈,后天两型示范区的政策优势,在全国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亦助其成为湖南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当之无愧的核心引擎。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易鹏曾指出,区域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比较优势的竞争、要素的竞争。形成湖南磁场,需要有更为诱人的比较优势。长株潭城市群是中国两型社会试验区,湖南发展的核心区、示范区和带动区,湖南一定要打好长株潭这张牌,下大力气做大做强长株潭城市群,使之成为湖南振兴发展的强劲动力

在长株潭一体化规划建设布局下,为消除城市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阻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首要突破的壁垒。徐湘平介绍,武广高铁建成通车,芙蓉大道、红易大道等城际干道、高速公路对接顺畅,长株潭城际铁路、沪昆高铁正在建设……城际交通网的形成再次拉近三市距离,激发城市群互动发展的活力。

半小时经济圈形成的同时,三市也开始了立足于各自优势的组团共进式发展,以长沙为主的工程机械产业、株洲突出的轨道交通设备制造、湘潭领先的风力发电设备制造等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在三市展开布局,实现个体优势与整体优势的最大化,形成聚集效应。

一批跨行业、跨地区的产业集群同样在城市群中迅速成长: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三一重工等为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工程机械,以株洲电力机车、时代机车、湘电集团等为主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和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中电48所为龙头的太阳能产业集群……

徐湘平表示,通过长株潭一体化,打破行政壁垒,打造核心增长极,通过提升城市群各市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工,在更大范围内实行了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了人流、资金流、物质流、科技流向该区域的聚集。

统计数据给予了佐证:长株潭地区2013年上半年长株潭地区实现GDP4680.91亿元,全省占比超过四成,而2007年该地区全年GDP3411亿元;今年上半年,以长株潭为核心辐射周边的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五市的环长株潭八市则占据湖南GDP总量近八成;2012年,该城市群63.39%的城镇化率分别高出全省、全国平均水平16.74个和10.79个百分点。

2012年出台的《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2-2020)》提出,构建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的新型城镇体系。到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率可达到70%,长株潭将被定为于超级城市强势呈现,进而带动周边常德、益阳、岳阳、衡阳、娄底五个市区、乃至整个湖南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并成为中国城镇化发展和中部崛起的标杆之一。

产城融合贯通城乡发展

 新型城镇化,在于人的城镇化,这已成为一种共识。湖南省住建厅城乡规划处处长易小林认为,十八大报告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不是农村城市化,这是有其深度内涵的。

新型城镇化,不应该是简单地让农民洗脚进城,也不是单纯的拆迁改建,农民进入了城市不等于就是融入了城市。要让农民真正融入城市,不仅其户籍变成了市民,在城镇安了家,还要在城市就业,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甚至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上,都要逐渐接受城市文化和城市文明。

离湘潭县城12公里,有一个响水乡。10年前,这里还默默无闻,大多地方杂草丛生。而今,响水乡已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五大示范区之一,湘潭市崛起最为迅速的经济园区之一,其乡名也逐渐被湘潭九华示范区所取代。

日前,记者走进九华示范区,只见这里工业园区成片,机器轰鸣,山林幽深,138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划为3个组团:产业新区40平方公里,滨江新城60平方公里,生态环境保护区38平方公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和先进装备制造业3大主导产业日益壮大。

不到10年,就已开发建成面积20平方公里,入园企业240家,总投资1000亿元,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6亿元,并吸纳了数万名工人就业,还有随着园区发展洗脚进城的数万名农民。在工业新区、滨江新城定位发展下,九华的第三产业也取得飞速突破,完成了从一片农村土地向一座宜居宜业新城的华丽转身。

变成市民的农民,一部分通过培训成为了工厂工人,也有一些做起了小生意,就业、住房、公共服务等问题基本得到保障。忙时上班,闲时邀几位好友聚餐、K歌,甚至出去旅游一趟,也成为这些新市民家庭的日常的居家生活。

九华相关负责人表示,九华的未来,就是要建成集生产、生活、人文为一体的现代文明城市。让九华落地的企业,只需专心生产,其他相关的一切服务,都有第三方机构专业代理;在这里安居的老百姓,只需享受生活。

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建设,中国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中联重科的实践同样给出了有益的启示。在长沙市河西地区,中联科技园、麓谷工业园、华泰工业园、望城工业园一路向西铺展开来,基地所到之处,而今早已是现代化厂房外加成熟商业、教育配套齐全的生活、商业完善之地,尤其是中联科技园周围早已成为繁华的中心街区。而在早年产业园建立之初,这些地区还是长沙市的冷清的偏远地带。这些转变,除了受城市发展规划以及自身发展规律影响,也定有产业聚集效应的一份功劳。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在多种场合下也曾表示,产业集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成熟并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落户,可以带来新观念、人才、资金、技术和市场,从而实现集聚一批企业,形成一片城镇,繁荣一方经济。地方受益,企业也能减少企业发展成本。这也是中联重科工业走廊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最大的体会。

中联重科的工业走廊不仅加速长株潭地区城镇化,并且从长沙一路向西,延伸到横穿4个市、12个县市区,在长达267公里的沿线,每隔35公里就有一个园区,常德汉寿县、灌溪镇、益阳沅江市等等都有着成功的经历。这些园区大多成为地方财政主要来源以及财税顶梁柱。

两型筑城展开绿色实践

长株潭城市群不断壮大产业支撑、扩大城市规模,奋力向超级城市迈进的进程中,长株潭亦不忘规避大城市诟病,追求城市建设管理的良性发展。

徐湘平介绍,管理者始终坚持从城市规划、建设、运营到管理,从设计、材料、工艺到标准,全过程、全方位体现两型特征,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坚持集约发展,探索多组团空间发展模式;将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单元从县区细化到乡镇,将两型理念落实到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

事实上,因缺乏区域性合理规划给长株潭地区造成的区域污染影响至今。长株潭一体化倡导第一人、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员张萍曾指出,早在计划经济时代,缺乏区域性规划的弊端就在三地有所显现,比如株洲在清水塘地区布局了大量的冶炼、化工、农药等重污染产业,这让位于其下游的湘潭、长沙苦不堪言,流经三地的湘江亦沦为全流域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段。

面对长期困扰长株潭的区域污染问题,《关于在长株潭城市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定》、《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湘江保护条例》等在近几年密集出台。徐湘平表示,两型社会几乎以一种倒逼机制促进长株潭地区产业、城市建设转型升级。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决策层亦始终坚守两条底线两大机制两条底线是决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决不以牺牲人民根本利益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两大机制指产业准入机制,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再者建立产业提升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下决心淘汰一批落后产能。

2008年以来,曾经的工业重镇与污染重地并存的株洲市,在以牺牲清水塘地区每年30多亿元工业产值、3亿元税收的基础上,实施炸烟囱、吃废渣、净污水、变土壤、美环境等举措,十一五期间关停污染企业123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79家。

如今,在株洲这个曾经的污染城市,无论走到哪条街道,都能看见两旁绿树成荫,烟囱林立、黑烟四起的情形已无迹可寻。整个株洲城,从灯火辉煌的神农城景色怡人的湘江风光带到惠民环保的公共自行车、街头洋溢着笑容的市民,处处可见两型理念在城市间的渗透。

在长沙市的农村,随着城乡统筹、城乡同治的推进发展,光明村、关山村等这些按照两型标准打造的新农村里,错落有致、灰瓦白墙的复古名居随处可见,分类垃圾桶还有太阳能路灯、农户射灯等公共设施整齐安放,村民们正享受着两型的生活。

两型理念下展开的绿色实践,推动着长株潭地区乃至湖南经济、环境、城市面貌的几近颠覆性的转变,也必将催生更多经济快速发展的宜居城市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在湖南日渐成长。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文章录入:古月    责任编辑:jiangyue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