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学者观点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十二五”我国转变经济…
贺轩:中国“人口红利”…
请关注:西部大开发十年…
杜平:西部大开发第二个…
魏后凯:西部大开发研究…
张可云:西部大开发转型…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学术界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讨论
作者:卫兴华、…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2046 更新时间:2014-3-14 20:56:39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这些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学术界的热烈讨论,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前景

 

  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长率降到8%以下,引发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讨论。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我国经济增速转变问题。

 

  刘树成认为,我国已经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在新的形势下,经济增速下降具有惯性,因此宏观调控的突出任务是守住增长的下限,将增长速度稳定在7.5%9%的中高速。这种中高速一方面仍然是世界上较高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体现了我国主动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使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转方式和调结构,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沈坤荣、藤永乐认为,多数实现了快速增长的经济体都会经历一个结构性减速过程。增长会导致服务部门的比重上升,而服务部门的生产率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能快速提高,则意味着整个经济的生产率提高速度以及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并且我国过去推动增长的因素目前都已出现问题,制度红利衰减,劳动力供给的刘易斯拐点到来,人口红利消失,资源环境问题突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因此,我国经济未来很可能面临结构性减速。

 

  何帆认为,高速增长都是不平衡的,不平衡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目前,世界经济进入了国际金融危机后的长期低迷期,我国经济增长的国际环境不容乐观;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改变,人口红利正在消失;我国过去的增长主要依靠大规模投资,但投资存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不可能长期依靠投资实现增长。因此,我们所要做的主要是防止经济“硬着陆”和实现尽可能长时间的平稳增长。

 

  黄益平、苟琴、蔡昉则提出,经济增长放缓将是我国经济的新常态。我国过去的增长依靠的是“非对称市场化”,即一方面使产品市场自由化,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另一方面在要素市场上通过各种管制形成扭曲,从而为企业提供额外激励。但这种扭曲要素市场的做法导致了经济失衡,地方政府为企业提供了过于优惠的补贴,形成了收入从家庭流向企业的特殊机制,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造成许多结构性问题。

 

  刘伟、蔡志洲在比较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情况之后认为,尽管高速增长最终会发生回落,但这种增长速度的放缓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只要处理好社会和经济矛盾,我国仍有可能在相当长时间内实现较快增长,而且随着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的放缓和汇率的变化,我国经济在世界上重要性的提升可能会快于自身经济的增长。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未来不仅有可能也有必要保持快速增长。

 

  张军认为,过去我国投资的增长伴随着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增长,因而延缓了投资收益递减的速度。未来我国投资的空间还很大,而且资本存量的区域差异也使得进一步投资成为必要。我国农业人口转移还未结束,至少要持续20年。我国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现代化,还有不少于10年的快速增长期。

 

  针对我国经济减速,国外出现了一些“唱衰中国”的声音。对此,很多学者进行了反驳。

 

  宗寒认为,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实现快速增长,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可以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使我国与西方在发展的目的和动力、全面发展状况、社会凝聚力等方面有很大不同。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能够实现快速增长,增长率在个别年份出现波动是正常的,不能因此否定我国经济的增长潜力。

 

  何玉长认为,我国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国民经济具有足够的增长动力。实体经济为国家财政提供了雄厚的基础和强有力的支持;实体经济为主使我国可以抵御虚拟经济风险、国际经济波动风险;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使我国金融体系能够保持健康发展势头。

 

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经济增长前景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学术界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也进行了许多讨论。

 

  刘诗白认为,目前世界正处于科技革命的前夜。我国要以科技创新促转型、稳增长,首先要转变高速低质的传统发展思路;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完善专利制度,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强金融对科技的支撑;同时应有效发挥政府功能,在关键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点科技领域实行政府主导,实现跨越式创新。

 

  洪银兴认为,面对资源约束、环境问题、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和处于国际价值链低端的严峻现实,应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我国目前的技术创新主要是外生的,即依靠从国外引进。要改变这种局面,最重要的是实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作用。一方面,大力支持知识创新,重视这个创新的源头;另一方面,努力使知识创新顺利转化为技术创新。这就要求知识创新向前延伸至应用阶段,企业的技术创新向后延伸至知识成果孵化阶段,从而实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顺利衔接。

 

  辜胜阻、王敏、李洪斌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抓住三个要点:一是将创新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中心环节,最重要的是让企业创新有利可图,通过建立利益补偿机制,让企业“想创新”;通过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让企业“敢创新”;通过推动产学研合作、大小企业合作,让企业“会创新”;通过构建良好的融资平台,让企业“能创新”。二是将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引擎,让农民工市民化,合理布局大中小城市,完善城镇基础设施。三是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新的改革红利,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曹雷、程恩富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论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是全球要素流动的加快和经济联系的紧密,另一方面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的扩张。因此,融入全球经济的我国经济面临较大风险。要减少这种风险,就要使经济向“充分自主型”发展方式转变。首先是完善劳动力、资源和环境的价格机制,激励自主创新;其次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制为主导;最后是有效控制市场、资源、技术等的对外依存度,控制外汇储备的量。

 

  卫兴华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创新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创新因素的作用不断增强。目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方面具有紧迫性,因为我国之前的增长主要是粗放式的要素投入增长,而这种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我们现在不仅面临资源、环境约束,甚至劳动力也开始面临约束;另一方面正迎来历史机遇期,因为大的经济危机之后往往会出现科技革命,我国只有着力创新,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近代以来的落后局面。(卫兴华 冯志轩)

 

 

文章录入:rrec    责任编辑:rrec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