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西安“幸福林带”区域的老钢厂创意设计产业园区一角。张 毅摄
还林于民,还绿于城,是陕西西安“幸福林带”建设的初衷。而对城市地下空间的集约利用是西安“幸福林带”建设的又一有益探索,拓展了城市绿色增长空间。
产城融合是西安“幸福林带”改造的经济“绿荫”效应。历史建筑将打造成国防主题公共空间、“互联网+”小微企业孵化园区,使“幸福林带”叠加军民融合创新带。
幸福是什么?对西安市新城区幸福路地区的群众来说,幸福就是家门口那片期盼了半个多世纪的“城市绿洲”。
绿色生态廊道现古城
8月份的古城骄阳似火,位于西安城东的“幸福林带”区域改造项目现场一派繁忙。与一般塔吊高耸的建设工地不同的是,在这里要感受工程全貌,无需“仰视”而要“俯瞰”。因为,所有功能项目都规划在地下。
“全国最大的城市林带项目与全球最大的地下空间综合体在这里将实现一体化功能叠加。”负责建设的中建股份项目经理张宗有介绍,正在建设的综合管廊位于绿化林带下方,采用三仓型和四仓型断面布局,纳入水、电、气、热及通信等管线。管廊内设置消防、通风、供电、照明、监控与报警、排水和标识七大系统,并配备AI机器人巡查,确保安全运行。综合管廊彻底告别了“蜘蛛网”“拉链路”的重复建设,降低了路面维护保养费用,城市防灾抗灾能力将大幅提升。
其实,“幸福林带”规划最早可追溯至新中国成立时的“一五”计划时期。当年,针对西安城东6个国家重点军工项目,出于安全防护考虑,规划设计了一条名为“幸福林带”的绿化区,目的在于隔离工业区与生活区,但因各种原因始终未能实现。进入新世纪,西安再次提出“还林于民”再现“幸福林带”。3年前,工程正式开工。西安市新城区副区长邓晓东告诉记者,总体投资240亿元的“幸福林带”工程分为地上园林生态景观和地下功能空间综合开发两部分,将建成210米宽,5.85公里长,占地总面积1134亩的绿色生态廊道,打造集特色总部办公、现代商贸服务、绿色都市休闲等于一体的生态宜人之所、智能低碳之地、活力幸福之城。
还林于民,还绿于城,是“幸福林带”建设的初衷。林带建设布局了“踏春、夏荫、绚秋、赏雪、观果、闻香”6个生态景观区,通过乔、灌、花、草搭配,形成四季常绿、全年有花、内外有景的城市绿洲。为保持城市生态原有的风貌记忆,建设方将林带内原生的5000多棵大树大部分精心保留并暂时安置别处,待林带建成后全部回迁。届时,相当于105个标准足球场面积、集中绿化总规模达73万平方米的西安最大绿色生态廊道将出现在古城东部。
经济“绿荫”效应显现
对城市地下空间的集约利用是西安“幸福林带”建设的又一有益探索。按照规划,总建筑面积约92万平方米的林带地下空间分为三层。其中,负一层是商业开发以及地下管廊等公共配套设施。负二层为停车场和地铁7号线和8号线,停车场可提供9000个停车位。负三层是地铁1号线和地铁6号线二期以及8号线换乘点。未来,西安市民可驾车停进P+R停车场,然后就地换乘地铁上下班,实现公共交通零换乘。
产城融合是西安“幸福林带”改造的经济“绿荫”效应。西安华清创意产业发展公司是最早入驻林带的企业之一。该企业按照“旧厂房、新生命”的开发理念,对原陕钢厂900多亩厂房重新改造,打造了商业地产板块、教育板块、文化创意板块三大板块,形成了社区为园区、校区提供服务;园区为校区、社区提供实践平台和就业岗位;校区为园区、社区提供志愿服务和人才保障的产城互动融合格局。目前,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和创业“育苗室”,累计引进孵化创意企业200多家,实现产值60亿元,带动5000多人就业,形成了从建筑设计、艺术创作、展示交流、网络营销、创意办公到园林景观体验的产业集群。
原陕钢厂所在的幸福路是名副其实的“军工城”,现有工业遗存100余处,其中重点工业遗存48处。如何保护利用城市工业遗存,进而实现区域产业升级转型是“幸福林带”改造项目的城市经济愿景。
邓晓东介绍说,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目前区域内6家军工企业制造板块将“退城入园”陆续搬迁至渭北军民融合工业园。同时,老的历史建筑将打造成国防主题公共空间、“互联网+”小微企业孵化园区,形成“幸福林带”军民融合创新带,实现旧城更新与工业遗存保护相结合,让城市记忆得到延续。
“根据规划,幸福路核心区预计可腾迁土地近8000亩,将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文化创意、智慧物流、军民融合和现代商贸等业态。”邓晓东介绍说,截至目前,投资100亿元的西安银泰中心、150亿元的丝路金融中心、100亿元的传化智联西北运营中心、400亿元的华清文创小镇等项目已顺利落地。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