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区域发展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戈壁农产品装进粤港澳“…
“一网”飞架陇原 “绿电…
甘肃“一区一州”及深度…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截至目前,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累计输转贫困劳动力3860人——走,跟着“劳务红娘”上班去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986 更新时间:2020-4-30 14:24:40

 

甘肃灵台县什字镇李家庄村村民在“劳务红娘”带领下在附近的苹果园就近务工。 本报记者 梅摄

曾经是特困片区的甘肃省灵台县,最近因为成为“红娘”出了名。不过,这个“红娘”可不搭姻缘鹊桥,搭的是用工企业和贫困户、农户务工之间的桥。

劳务输出的“灵台模式”,让村党支部书记变身“劳务信息员”,收集上报信息;让工作能力强的村民成为“劳务经济人”,也叫“劳务红娘”,带领农户去务工。

早在2017年,灵台县就将劳务输出作为助推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之一,面对“远不能出,近不能进”的困局,探索出了“党组织+劳务公司+企业+农户”的“灵台模式”,通过依靠镇村党组织,对接劳务公司,推动贫困劳动力就近输转灵活就业。

基层党组牵线搭桥

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什字镇李家庄村村民白能女自2018年起,便跟着“劳务红娘”陶爱梅到苹果基地务工,加上流转两亩土地的1200元租金,一年下来有近两万元收入。

“如果不能就近打工,日子不知该怎么过!”今年56岁的白能女说,丈夫2015年因意外车祸导致腰椎粉碎性骨折,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3个孩子在上学,她只能一边务农一边照顾丈夫。农闲时,就到处打散工,既累又挣不到多少钱。

2018年,李家庄村开始统计村里的务工需求,白能女的需求被劳务信息员、李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曹志强汇总到村“劳务档案”里,并上报到了镇。不久,附近的甘肃齐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有机苹果生产基地开工,白能女便收到了“劳务红娘”陶爱梅的通知,“明早带着剪子,到齐翔苹果基地上工”。自此,白能女开始了稳定的务工生活。

灵台将劳务产业作为助推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之一,成立了什字镇富康劳务产业党总支,在28个村分别成立了劳务产业党支部,让各村党支部书记参与其中,成为劳务信息员。

劳务信息员结合“一户一策”脱贫计划,对全镇劳动力分类建立信息档案,利用“灵台智慧劳务”信息管理平台、劳务微信群等载体发布务工信息,最终由“劳务红娘”带领农户和贫困户去务工。

2019年,通过劳务信息就近就便就业的有667人次,今年从31日起,已经有110多人次了。”曹志强说,哪里有务工需求,谁家有外出打工的人,他不仅有“花名册”,心里还有本账。

劳务公司保障权益

有了企业用工信息,也有农民务工需求,如何将两者相结合?

20182月,灵台县在各村成立劳务产业党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了聚力劳务公司,开启了灵台公司化运营和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当地企业可以根据果园管理时令季节和用工需求,向聚力劳务公司提供用工人数、岗位要求、薪资报酬等信息,聚力劳务公司及时组织输转符合要求的劳动力到齐翔公司务工。”什字镇纪委书记、富康劳务公司党总支书记马文瑞说,劳务公司在农业产业化公司和农村劳动力之间搭建了一条通道。

马文瑞说,为了规范劳务输转,用工企业和劳务公司签订输转协议,劳务公司与农户签订用工合同,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和对接输转,形成了劳务报酬由劳务公司出面领取、劳动争议由劳务公司出面协调、劳动伤害由劳务公司出面处理、劳动保护由劳务公司出面协商、法律援助由劳务公司出面联系的权益维护机制,让贫困群众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实现了基层党组织的保障作用与劳务公司的市场化运营有机结合。

灵台还对全县所有贫困劳动力,尤其是未脱贫劳动力、脱贫监测户、边缘户,按照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要求全面摸底;并采取“一户一策、一人一案”,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做”政策咨询、用工信息、技能培训、劳务对接、权益维护等事前事中事后服务,对劳务公司和用工企业进行指导和监督,精准、定向、有序组织贫困劳动力输转。同时,开发2411个兜底安置公益性岗位,确保特殊困难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

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414日上午A区疏花31人。1号郭转梅、张春秀、周彩娥,2号席爱和、于秀梅……”在“劳务红娘”陶爱梅的用工记录本上,详细记载着每个务工人员的劳务信息。她不仅要组织带领农户去务工,告诉她们需携带的农具,还要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用工统计,反馈给企业,用以发放工资。

劳务公司成了农户和企业之间的纽带,而“劳务红娘”则是贫困户和用工企业之间的牵头人。在灵台县,有30家注册成立的乡镇劳务公司、劳务服务中心,像陶爱梅这样的“劳务红娘”有122人。

“我们对组织输转务工人员500人以上的劳务中介组织奖励10000元,对输转务工人员300人以上的‘劳务红娘’奖励5000元。”灵台县人社局副局长王小英说,为了激励劳务输转机构运行,县里出台了相应的激励机制。如今,借助灵台智慧劳务信息管理平台,已累计发布用工和务工信息5600条,帮助就地就近输转3860人。

劳务产业的发展,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了“苦干不苦熬”的志向。贫困群众成了劳务产业发展的“主角”。

相较于传统种养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务工,成本更小、见效更快。按最低标准每天收入70元计,每月可收入1500元以上。通过发展劳务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在工资支付上做到的日清月结、不拖不欠,让贫困劳动力能够安心务工。

“‘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减少了。”曹志强告诉记者,通过发展劳务产业,群众腰包鼓起来了,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返乡和留守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实现了挣钱、顾家、尽孝“三不误”,既有效避免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空心化以及由此衍生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文章录入:yincheng    责任编辑:yincheng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