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区域政策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制度创新破解农村拆迁难
分析称我国将投资超1万亿…
经济转型不能依靠“铁公…
吴江撤市 “大苏州”浮现
第五个国家级新区花落兰…
城乡产业互融发展是新型…
中美制造业竞争将更趋激…
长沙市推出1300亿美元刺…
国务院印发“十二五”国…
大城市边缘蕴含城市化未…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皖北五市入围中原经济区规划
作者:强飞、余… 文章来源:安徽商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9-27 8:35:52

来自省发改委的消息称,目前《中原经济区规划》尚处在初稿阶段,安徽省的宿州、淮北、亳州、阜阳、蚌埠以及淮南的凤台县和潘集区都已进入。未来,规划的编制重点在具体实施的措施,区域范围变化不会太大。

 

经济区面积超过英国

早在去年,就不断有关于《中原经济区规划》的消息传出。一年过去了,蓝图日渐清晰,安徽省五市一县已纳入了规划初稿范围。

今年87日,国家发改委在郑州召开《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启动会,从河南媒体报道的消息看,中原经济区规划范围覆盖了28.9万平方公里,约1.7亿人口。面积超过了英国,而人口与巴西相当。具体范围包括:河南全省;山西省的晋城市、长治市和运城市;河北省的邯郸市和邢台市;山东的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安徽省的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阜阳市、蚌埠市和淮南市凤台县,共涵盖30个地级市和两个县。

来自省发改委的消息称,除了上述51县外,淮南市的潘集区也纳入了规划范围。虽然规划尚在初稿阶段。不过,发改委此前曾表示,“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这一国家级战略规划的主线和核心任务。

 

覆盖安徽省范围仅次于河南

“这次终于搭上了中原经济区的航空母舰。 ”省领导的一席话最能说明纳入规划的来之不易。

梳理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历史可以发现,概念提出后,似乎一直是河南省的事情。2011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提及“以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研究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今年4月,河南省请示国务院“编制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随后,包括安徽、河北、山东、山西甚至陕西纷纷上书希望能将毗邻河南的本省更多区域纳入规划。

从目前敲定的初稿来看,范围上,通过安徽省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的积极争取,安徽获得了仅次于河南的规划范围。“这个规划是以河南为基础的,河南全省18市都在里面,安徽能将几乎皖北所有地区纳入规划,太不容易了。”安徽省一位多年研究区域经济的专家告诉记者,振兴皖北是安徽多年的梦想。而纳入规划,则是梦想达成的重要一步。

根据计划,《中原经济区规划》有望在年内出台,而近期的重点工作则是规划具体实施的举措和细节,范围不会有太大变化,这意味着安徽省将在年内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之后,获得第二个国家战略规划。

 

国家战略释放多重利好

从目前初稿确定的范围看,陕西省并未纳入规划范围。安徽也从之前的两市版本、四市版本跃升至五市一县一区,几乎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形成连接。各省为何全力争取这一规划?

20099月,国务院原则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这也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国家寻找的又一战略支点。随后,包括让皖江城市带在内的多个中部地区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以皖江示范区规划实施2年多来的效果,就能看出国家战略对地区经济发展意味着什么。 2011年公开数据显示,安徽省核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31个,投资总额72.5亿美元。其中,皖江城市带收获了231个项目中的173个,投资总额56.2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7成以上,皖江城市带吸引外资优势明显。而这种优势来源于国家、省市对规划区域的重视。 “特别是国家层面的重视,从定位、规划衍生出了政策、资源的具体支持。 ”上述专家告诉记者。

实际上,皖北地区在近年来,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发展势头,GDP、投资等重要数据增幅,都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皖北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24亿元,增长11.5%,增幅比中原城市群快1.4个百分点。

 

文章来源:安徽商报

文章录入:zhangtinglin    责任编辑:zhangtinglin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11 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