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与亚行在北京联合举办了《2012年亚太地区关键指标--亚洲的绿色城市化》报告发布会,报告警告亚洲各国,如果管理不当,城市化将对环境造成无可挽回的破坏。亚洲必须采取共同行动,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保城市做准备。
报告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亚洲城市化速度一直快于任何其他地区,亚洲地区的城镇人口几乎占了世界城镇人口总数的一半。再过15年,全球37个超大城市中将会有21个分布在亚洲,未来30年,预计将有11亿人口加入亚洲已经庞大的城市人口行列。
但是,在城市高速扩张的同时,环境污染、贫民窟、贫富差距日益加剧。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如果不加以控制,任其发展,到2050年,人均排放量将高达10.2吨,这将给亚洲和整个世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同时,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意味着在2025年,亚洲城市中将有4亿多人口面临海岸洪灾,约3.5亿人口面临内陆洪灾的风险。
该报告认为,综合考虑到亚洲城市化的速度与规模,节能减耗将成为第一要务。为了让该地区挖掘后来者优势,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技术、开拓新领域也至关重要,并提出未来发展绿色城市化的政策建议。具体做法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提高效率与节约资源将降低现有的资源与能源消耗。为达到这一目标,可征收拥堵费和排放费(如新加坡),并取消效率低下的补贴(如印尼)。其他范例包括韩国征收碳税、菲律宾针对水电及其他公共设施采取递增阶梯定价等。
其次,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技术。各国可推进或采用环境保护及高效能源技术。例如菲律宾和泰国利用垃圾发电厂来减轻污染,同时生成可再生能源。中国则通过进口或研发等方式获得绿色技术。采用替代能源及“智能”电网提高效率并减少排放。
第三,保护贫困人口,促进社会和谐和包容性。
最后,通过绿色财政、透明度及责任制,促进政策落实。公共财政应为绿色城市提供资金。完成该项工作需要拓宽税基和政府收入,增加地方城市政府更广泛、深入地进入资本市场的渠道,进而降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融资成本。鼓励政府官员,保证透明度和责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