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14日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关口,达到了51.27%,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了农村常住人口,这表明中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8月14日《北京晚报》)
衡量城镇化率的重要指标是进城人口。从我国城镇人口首超农村人口来看,城镇化率的确突破了50%关口,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长期是一个农业大国,如今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这是一件好事。农民进城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而且还能增长见识、提高技能。但必须看到,我国城镇化过程,也存在令人忧虑的一面。
忧虑的是,把老人、儿童、妇女遗留在农村,把不愿耕种的土地留在农村;而进城的这部分农民,真正属于常住人口的只有一部分,大部分农民在城市里没有“根”。即,人进城了,户口没有“进城”,很多权益没有“进城”。比如,很多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要交赞助费,就地不能参加高考;在住房、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与真正的城市市民有着天壤之别。而且,在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下,还有不少农民被迫返乡。可见,我国的城镇化还存在相当脆弱的一面。
有数据显示,在我国城市人口的增量中,71.8%是农业户口,没有真正转变身份的人口约占城镇总人口的一半。如我们在报道中所见,很多保障、福利、权利都是和户口挂钩的,户口不能转移,农民必然享受不到市民待遇。因此,城镇人口首超农村人口,只是劳动力的转移,而不是人口的真正迁移。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很多进城农民的付出与收益不对等,而且很多城市开始以城市承受力为由着手挤出农民。譬如,某市“多管齐下”,在收紧户籍指标控制的同时,还提高产业准入、居住条件等门槛;还有的城市提出,低端业态退出、人防地下室禁止出租、流动人口办居住证、严控户籍、人口疏解,以限制农民进城。
大城市的确人口增长很快,而公共服务远远落后,难以承载农民大量进城,但笔者以为,应该以市场手段调控人口,让人口自然地向中小城市流动,而不是以行政手段、提高门槛等方式有意限制进城农民。
真正的城市化,必须变劳动力转移为人口迁移。在户籍制度没有改革的情况下,即使我们的城镇化率再增加一些,其实质意义依然有限。所谓的“新城市时代”,必须是让进城者真正转为城市市民,享受到户籍人口所能享受的一切权益。
来源:大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