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区域发展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县域经济成中国城镇化亮…
杭州都市圈最紧迫的问题…
地铁引导城市前行
高速免费引发争议折射了…
河北加速推进京津冀区域…
区域经济规划频获批 各地…
武汉城市圈打造“武鄂黄…
借力蓝色经济三城联动 环…
城市群将主宰未来中国城…
中国城市化机遇与问题并…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0-16 19:11:28

2007年,文化部向在文化产业领域中做出突出成就的西安曲江新区和深圳华侨城集团公司授予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称号,这两家单位也由此成为首批获此殊荣的文化产业园。此后5年间,本着重质不重量的原则,文化部又先后进行了3次命名,迄今为止已有15家文化产业园区获得命名,其中包括8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7家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

5年来,获得命名的产业园区在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有效整合资源,合理利用地方优势,不断完善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提升集聚化水平,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辐射、带动、孵化和引导等不容忽视的作用,其自身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在成长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重要载体的同时,也升级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已经集聚、培育并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群,在入驻企业的质量和数量上,从业人员尤其是高精尖专业人才的引入和培养上,以及产值创造等方面都有所突破。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15家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已聚集各类文化企业近8000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和超过40万人。2011年,园区内文化企业实现总收入超过1200亿元,实现总利润168亿元,实现总税收90亿元,逐步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今年刚跻身于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长沙天心文化产业园作为中南地区唯一一家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目前已形成了两园一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集聚发展态势。园区坚持提升传统文化产业与壮大新兴文化产业并重、加大财政支持与重视市场运作并重,以重点产业为纽带,积极引导周边地区文化企业向园区集中,引导园区文化企业向功能分区模块集中,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据长沙市天心区委副书记邓鹏宇介绍,至今年5月,该园区内共有各类文化企业1680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0.8万人,2011年完成文化产业生产总值102.8亿元,同比增长25%

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还表现在对专业人才的汇聚和培育上。近几年,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对于专业人才的汇聚作用日益突出。到2011年,15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汇聚各类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吸引了创意策划、经营管理以及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等一大批高端人才逐步向园区聚集。与此同时,一些园区通过建设培训学校、引入专业培训机构等方式加强后备人才和专业人员的培训,为文化产业园区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如位于上海的张江文化产业园区通过实施人才公寓、产业孵化器专项补贴等内容的张江聚才计划引进了大批优秀创新人才,成为园区企业持续创新的重要保障。邓鹏宇也表示,天心产业园得以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大量专业人才的支撑,园区每年都能吸纳来自全国各大院校的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等毕业生近万人,这些专业人才为园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园区品牌效益突出 企业孵化能力逐步增强

文化部命名的15家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广泛分布在全国各个文化资源富集地区,比如成都青羊绿舟文化产业园位于西南地区,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位于中部,东北地区有辽宁棋盘山开发区和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西北地区有宁夏石嘴山市星海湖文化产业园。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根据各自的地理位置、文化资源等要素,合理规划、科学布局,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运营模式。园区管理机构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举办专业展览、制作宣传网站及手册等方式,加强园区品牌建设,使园区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在招商引资、聚集人才、壮大产业等方面的竞争力得到大幅提高。

西安曲江新区作为文化部命名的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多年来在树立园区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已经摸索出一条路子。自被命名以来,曲江新区坚持以文化产业立区,文化旅游兴园为宗旨,以盛唐文化为品牌,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实现了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工程和城市新区建设的协调统一,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起到了极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随着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壮大,他们在企业孵化、完善产业链方面也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通过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努力搭建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园区孵化功能,文化产业园区正在逐渐成为集聚和培育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初创型文化企业的重要载体。

数据显示,仅2011年一年,前3批命名的1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就累计投入各类孵化资金17亿元,孵化各类文化企业1800余家,成为活跃文化市场、壮大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河北曲阳雕塑产业园通过专业指导和政策鼓励,已培育出销售额上亿元的企业8家,其中宏州石业集团正积极筹备上市,有可能成为全国第一家上市的雕塑企业。同时,园区通过引进创意策划、人才培训、投融资机构、传统制造业等相关机构,逐步完善文化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引领带动和相互促进作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政策大力扶持 社会效益明显提升

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能得以快速合理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不论是合理的政策体系,还是深具实效的金融扶持措施,都为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

作为首批被命名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深圳华侨城集团公司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旅游、文化、购物、娱乐、体育、休闲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度假区,获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截至2011年底,华侨城所属各景区累计入园人数已达2亿人次。谈到华侨城取得的成绩,华侨城创意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洪杰表示:这几年产业园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扶持。企业税收的减免、资金的补贴以及各种各样的办事程序上的支持,对产业园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一直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为基本出发点,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不同的园区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创新开发,加强文化市场培育力度,不断扩大文化消费,以种类更多、内涵更丰富、质量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文化产业园区逐步成为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带动就业和劳动人口转移的重要支柱性力量。据刘洪杰介绍,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就是在旧厂房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深圳市整体的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华侨城东部工业区内企业陆续启动外迁,大面积旧厂房被闲置废弃,亟待重新开发使用。华侨城审时度势,摒弃商业利益的短见,通过功能置换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利用,才有了今天带动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意文化园。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章录入:zhangkaibin    责任编辑:zhangkaibin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11 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