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十一五”期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蓝皮书》在京发布,这份蓝皮书是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2012年的重大攻关课题。该中心建立起国内首个多指标、代表性强且基本不使用主观性评价指标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并深入研究了2006~2010年内地31个省市区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竞争力发展水平。
近日,带着经济综合竞争力方面的相关热点话题,本报记者专程走访了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主编李建平教授。
从“一年”到“五年”
记 者:《“十一五”期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的时间跨度为5年,与之前每年公布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相比,有哪些不同?
李建平:本年度报告在综合以往5部蓝皮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十一五”这一时间节点,着重对全国31个省市区(包括港澳台地区)在2006~2010年间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评价和比较分析,分析评价期内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波动变化与竞争优劣势,可以说是对过去5年的全面回顾与总结,这是今年蓝皮书的最大“亮点”。
另外,今年的蓝皮书对评价指标体系作了微调,力求能更好地反映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发展和变化。主要体现在对四级指标的调整上,涵盖了8个三级指标组,共去掉了10个四级指标,增加了12个四级指标。这些都是当前经济热点或社会较为关注的指标,诸如“食品安全事故数”、“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公共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文化部门增加值”等,四级指标总数由原来的208个增加到210个。
区域发展协调性有所增强
记 者:2010年全国四大经济区域(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如何分布?与2006年相比有何变化?
李建平:2010年全国四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分值依次为:东部地区46.77分、东北地区36.01分、中部地区34.97分、西部地区29.99分。四大区域的分值比差为1:0.77:0.75:0.648。与2006相比,西部地区与东部的差距缩小了2.23分,表明西部地区竞争力有所提升,但差距仍然较大;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与东部的差距都有所缩小。
从2006~2010年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平均分值变化情况看,四大地区分值都有明显上升。其中,西部地区分值上升最多,增加了2.73分;其次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增加了2.51分和1.49分;东部地区平均分值上升幅度相对小些,为0.51分。这反映出中西部地区各省份经济综合竞争力平均而言提升比较快,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这充分说明我国四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的协调性日益增强,均衡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记 者:根据蓝皮书的研究结果,“十一五”期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区域内部各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有什么特征?
李建平:东部地区10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绝大部分都在上游区,只有河北省处于中游区,海南省处于下游区,其他8个省份都处在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上游区,并且排位比较稳定,变化不明显,这说明东部地区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但在东部地区的10个省份内部,竞争格局也是不平衡的。最明显的差距体现在海南省与其他省份之间,就算同样排在上游区的省份,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从竞争力得分来看,江苏省、广东省、上海市和北京市得分都在50分以上,而福建省不到40分。但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东部地区内部的排位比较稳定,比较大的波动是江苏省,排位上升了3位,由第4名上升到第1名。
中部地区6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除了湖北省处于上游区,山西省处在下游区外,其他4个省都处在中游区。与2006年相比,2010年安徽省综合排位波动明显,上升了4位,而山西省综合排位下降了5位,中部地区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不够稳定。从竞争力得分来看,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得分差距较大,与西部地区之间得分差距较小,这说明从整体上而言中部地区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中部地区内部的6个省份也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湖北省进入上游区,湖南省处于中游区的末尾,山西省则处于下游区。从地区内部的排位变化来看,安徽省从中部地区的第5位上升到中部地区的第2位,山西省和湖南省在中部地区内部分别下降了2位和3位,这反映了中部地区各省份竞争力相对变化较大。
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大多数处在下游区。2010年只有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陕西省和重庆市处于中游区,其他各省份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从竞争力得分来看,西部地区平均得分只有东部地区得分的64%,这表明其竞争力与东部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但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比,很多省份的竞争力得分差距很小,其劣势就不太明显。但从2006~2010年得分来看,西部地区竞争力平均得分有所增加,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缩小,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其经济综合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内部来看,同样存在明显的非均衡性,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和四川省处于中游区前列,在全国处于中势地位,与西部地区其他省份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尽管其他各省份的排位比较接近,但从竞争力得分来看,各省份之间的差距也是很明显的。比如,同样是处于下游区,陕西省综合得分是西藏自治区综合得分的1.9倍。正是由于存在这种明显的差距,使得西部地区各省份之间的综合竞争力排位相对稳定,除了少数省份排位有所调整以外,没有太大变化。
东北地区3个省份的竞争力综合得分都有增加,与东部地区平均得分的差距有所缩小,说明相对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2010年竞争优势得到提升,但在全国的排名却没有相应地提升。除了辽宁省排名保持不变以外,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综合排位分别下降4位和3位,拉大了与其他省份的差距。
不是仅仅把GDP作为主要衡量指标
记 者:蓝皮书的综合排名与过去以GDP为主要衡量标准相比有什么不同?
李建平:蓝皮书所建立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各种影响因素,建立起目前国内指标最多、体系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涵盖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财政金融、知识经济、发展环境、政府作用、发展水平、统筹协调等经济领域,而不是仅仅是把GDP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
比如,2010年上海、北京和天津三市GDP分别排在全国第9位、第13位、第20位,但根据蓝皮书所设立的评价标准,三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却分别排在全国第3位、第4位和第7位。这是因为蓝皮书只是将GDP作为其中的一个四级指标,直接体现的比重较小,对总体评价结果不会产生明显影响,而是通过与其他指标计算比重和比率的方法,更多地从结构、增长和效益反映经济综合竞争力。这也更加说明蓝皮书所采用的指标体系比较全面和完整,也更有代表性。
文章来源:中国城市发展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