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近期发表文章《产业结构不能以西方为样板》,提出中国现在不应当按照西方的产业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和升级,这种看法可能需要再探讨。
按照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产业结构分类应该以各产业的状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标准,而不能以不同地域国别为标准划分。因为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或国家,可以具有基本相同的产业结构。
工业化过程中三次产业变动趋势是产业结构演进的普遍规律。工业化过程一般划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工业化初期,由于资本短缺、技术落后、劳动力成本低而且比较丰富、市场需求主要为轻纺工业品,所以必然是以轻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轻型”产业结构。
在工业化中期,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轻工业的发展,城市化、农业机械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展开,资本需求的巨大增长,改变了市场需求和生产的条件,自然形成以重工业为主导的“重型”产业结构。随着重工业化的推进、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收入的增加使得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结构,导致服务需求的大量增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力过剩。
在这种背景下,工业化进入后期,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型”产业结构。
由此可见,先轻工业化,再重工业化,最后服务化,这是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人类社会产业结构演进的普遍规律,并且得到西方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实践证明,绝不是什么过时的“西方模式”。
中国现在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虽然首先应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根据中国的实际和需要,采取正确的措施,不能盲目照抄照搬西方国家以往的做法,但也不能违背产业结构演进的普遍规律。
中国总体上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仍是以制造业为主导的阶段。由于地区差别较大,不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目标和任务是不一样的。东部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期,开始向工业化后期即发达的工业化阶段过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主要任务是以服务业为主导,转移一般制造业,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西部则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制造业,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适当发展服务业。
作为发达工业化国家的美国,现在之所以要发展制造业,进行所谓“再工业化”,只是因为经济金融化过度、虚拟经济恶性膨胀、造成严重的泡沫经济、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因此,美国试图通过发展制造业、实体经济以纠正这种偏差、应对危机。这绝不是美国的产业结构要以服务化为主体转变为以制造业为主体,服务化为主体是由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决定的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文章来源:环球时报
|